玄奘西行是什么时期
唐玄奘是唐朝的一个和尚
玄奘(602 ~664),唐代著名僧人,法香宗创始人,洛州(今河南洛阳偃师)人。他出生于颍川,俗名“陈毅(Y)”。玄奘是他的法名,他被尊称为“三藏法师”。
玄奘为了探寻佛教各流派的差异,在贞观元年西行五万里,历尽艰辛来到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获取真经。在过去的十七年中,我研究了当时佛教和道教的各种理论,带回了150件佛教遗物、7尊佛像和657部佛经,并长期从事佛经翻译工作。
玄奘及其弟子翻译了75部佛经,1335卷。玄奘翻译的著作有《大般若经》、《心经》、《楞严经》、《修行者地论》、《成识论》等。《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记述了他西游亲身经历的28个国家110个国家的山川、河流、城市、物产、风土人情。即《西游记》以他取经的事迹为原型。
玄奘被世界人民誉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他的爱国精神和对弘扬佛教的巨大贡献,被誉为“中华民族的脊梁”和世界和平的使者。他本着无我、无我、无众生、长生不老、不怕生死的精神,西天取经,体现了大乘佛教、菩萨、渡众生的真实事迹。他的足迹遍布印度,影响力远至日本、韩国乃至全世界。他的思想和精神现在是中国、亚洲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
玄奘西行(时间,地点,原因,意义)?
玄奘法师于公元629年从长安城开始出发到天竺,公元643年回到长安。
为探究佛教各派学说分歧,玄奘于贞观元年一人西行五万里,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真经,前后十七年。
遍学了当时大小乘各种学说,一共带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经论657部,并长期从事翻译佛经的工作。
玄奘及其弟子翻译出典75部(1335卷),译典著作有《大般若经》《心经》《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
《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记述他西游亲身经历的110个国家及传闻的28个国家的山川、地邑、物产、习俗等。《西游记》即以玄奘取经事迹为原型。
意义:
玄奘西行加强了东西方的陆上联系,及古中国和天竺(今印度),促进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不仅为中国的佛教文化做出了卓越贡献,同时还为中印两国人民的文化交流奠定了夯实的基础。
从那以后,佛教完整教义传入了中国,弥补了自西汉佛教传入中国教义的不完整,丰富了中国宗教文化,大大促进了佛教在中国的发展。
在中国译经史上,玄奘结束了一个旧时代,开辟了一个新时代。玄奘的翻译工作,在中印文化交流史上,无疑起到了相互了解、相互学习的作用。
玄奘是在什么时候西行的?
贞观2年即公元628年玄奘开始西行,直到公元643 玄奘终于开始启程归国
唐僧取经的故事发生在我国哪个朝代
唐僧取经的故事发生在我国的唐朝时期。
玄奘在602年洛州缑氏出生,是唐代著名高僧,为探究佛教各派学说分歧,玄奘于贞观元年一人西行五万里,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真经,前后十七年,遍学了当时大小乘各种学说。
公元645年玄奘归来一共带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经论657部,并长期从事翻译佛经的工作。玄奘及其弟子翻译出典75部。
译典著作有《大般若经》《心经》《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记述他西游亲身经历的110个国家及传闻的28个国家的山川、地邑、物产、习俗等。
扩展资料:
公元614年,玄奘刚12岁,那年正值隋炀帝选拔人才出家为僧,在考试那天,主考官郑善果看到了年纪尚小还未出家的玄奘,便上前问他为何想要出家。
玄奘说出了久存心底的话:意欲远绍如来,近光遗法。郑善果先前就很欣赏其容貌,此语一出,更让他钦佩其豪言壮语。
而玄奘也是凭此被破例准许参加考试,最终也被破格录取,玄奘从印度僧人口中得知纳兰陀寺戒贤极深的的佛学造诣,所以他决心去印度向这位高僧求法。
公元627年,玄奘好几次向唐太宗申请通关文牒以便于西行,但都被拒绝,虽然如此,他还是下了决心:宁可西去而死,绝不东回而生。
在他27岁时,终于有了机会,让他踏上了西行的道路。从此便开始了他十多年的西行游历求法的生涯。玄奘一生钻研佛法,也从中悟出了很多佛家道理,比如万法唯识论。
他认为所有的外在世界都是由人们内心的意识而幻化出的影像,在实质上都是虚假的,不存在的。玄奘翻译的佛法经典中还有一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句话告诉人们,色即是世间万象,而空就是不实际,即是佛祖要我们放下对世间万象的执念,无欲无求,万象皆空,方能成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唐玄奘
历史上真正的玄奘西天取经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玄奘法师于公元629年从长安城开始出发到天竺,公元643年回到长安。
为探究佛教各派学说分歧,玄奘于贞观元年一人西行五万里,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真经,前后十七年。
遍学了当时大小乘各种学说,一共带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经论657部,并长期从事翻译佛经的工作。
玄奘及其弟子翻译出典75部(1335卷),译典著作有《大般若经》《心经》《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
《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记述他西游亲身经历的110个国家及传闻的28个国家的山川、地邑、物产、习俗等。《西游记》即以玄奘取经事迹为原型。
扩展资料:
玄奘从长安起步,路经姑臧(今甘肃武威),再过敦煌,一直向西域进发。在苍茫的戈壁沙漠上行走,没有路标,光有从前走过的马匹、骆驼留下的粪便,或是一堆堆的尸骨。
沙漠里不仅没有水,喉咙还渴得发痛,连眼皮也睁不开,甚至浑身焦躁难以忍受。困难不断,但是并未阻挡玄奘前进的步伐。
到了伊吾(今新疆哈密县),高昌国王鞠文泰得知玄奘是个高僧,苦苦相留,可是玄奘决意西行。鞠文泰就派了一些可以吃苦耐劳的人送玄奘到印度。
玄奘先拜戒贤法师为老师,直接研究佛经原文。5年之后,他游学印度各地,并且演讲佛典,还跟印度学者辩证,讨论佛学理论,名扬全印度。
玄奘先拜戒贤法师为老师,直接研究佛经原文。5年之后,他游学印度各地,并且演讲佛典,还跟印度学者辩证,讨论佛学理论,名扬全印度。
公元664年玄奘去世,说当时有一百多万人为他送葬,三万多人给他守墓尽哀。他从印度取回的佛经被保存在专门为其建造的西安大雁塔之内。
玄奘被世界人民誉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其爱国及护持佛法的精神和巨大贡献,被鲁迅誉为“中华民族的脊梁”,世界和平使者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玄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