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袁隆平的主要事迹和贡献是什么?
袁隆平被誉为“中国杂交水稻之父”,是我国研究和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发明了“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了“二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
袁隆平从事杂交水稻研究50余载,一生浸在稻田里,直到今年年初,这位乐观的老人还坚持在海南三亚南繁基地开展科研。袁隆平早已成为国人心中的“神农”,成为中国农业乃至科学界的代名词,但也有另一种声音,认为夸大了袁隆平的成就,让中国人“吃得太饱”不仅仅是袁隆平一人。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2021年5月22日),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无党派人士的杰出代表,“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袁隆平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为中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杰出贡献。
先后获得“国家特等发明奖”“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联合国“科学奖”“沃尔夫奖”“世界粮食奖”等奖项。
二、袁隆平主要事迹及贡献有哪些?
袁隆平是一位视科学为生命的科学家。为了杂交水稻事业,他几十年如一日,矢志不移,默默奉献。刚开始研究时,许多人说他是自讨苦吃,他坦然回答:为了大家不再饿肚子,我心甘情愿吃这个苦。
他注重培养杂交水稻科研人才,将团结协作看作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他捐出奖金,设立了科研基金和农业科技奖励基金;他将实验材料“野败”毫无保留地分送给全国18个研究单位,加速了“三系”杂交稻研究的步伐。
在他的培养和带领下,我国杂交水稻界精英辈出,研究成果层出不穷,30多年来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科研成就
2016年11月19日,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测产验收专家、以及相关技术专家来到兴宁,对华南双季稻年亩产三千斤绿色高效模式攻关项目进行测产验收。
现场实割测得晚稻平均亩产705.68公斤(干谷)。同样该攻关模式,2016年7月20日在兴宁经过专家组实割测得早稻平均亩产832.1公斤,加上本次实割产量,实现双季超级稻年亩产1537.78公斤,创双季稻产量世界纪录。
三、袁隆平的人物事迹概括
袁隆平的人物事迹概括如下: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2021年5月22日,男,汉族,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1930年9月7日生于北京,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是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并提出并实施“种三产四丰产工程”,运用超级杂交稻的技术成果,出版中、英文专著6部,发表论文60余篇。
2006年4月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2010年荣获澳门科技大学荣誉博士学位,2011年获得马哈蒂尔科学奖,2018年,获得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获得改革先锋称号,获评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2019年获得共和国勋章,2020年当选2020中国经济新闻人物。
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四、袁隆平的生平事迹
袁隆平,男,汉族,1930年9月7日生于北京。
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
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
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
1974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
1975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从而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
1985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为杂交水稻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1987年任863计划两系杂交稻专题的责任专家。
1995年研制成功两系杂交水稻。同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7年提出超级杂交稻育种技术路线。
2000年实现了农业部制定的中国超级稻育种的第一期目标。
2004年提前一年实现了超级稻第二期目标。先后获得“国家特等发明奖”、“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等多项国内奖项和联合国“科学奖”、“沃尔夫奖”、“世界粮食奖”等11项国际大奖。
袁隆平解决了三系法杂交稻研究中的三大难题
一是提出用“野生稻与栽培稻进行远缘杂交”的技术方案,终于找到了培育雄性不育系的有效途径,于1973年实现了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的“三系”配套。
二是育成强优势的杂交水稻“南优2号”等一批组合,并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成为世界上第一位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
三是突破了制种关,过去的研究认为,水稻异交率仅2.4%,杂种一代种子产量极低,离生产要求相距甚远;国际水稻所1971年开始研究,1973年放弃,原因也就是当时在该所没有人相信可以解决制种难题。而袁隆平领导的课题组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制种产量逐渐提高,现在高的已达亩产300公斤以上。
五、袁隆平生平事迹
袁隆平1930 年 9月7日生于北京。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先后任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湖南农学院、西南农学院教授等职。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致力于对杂交水稻的研究。杂交稻是选用两个亲本杂交所产生的第1代杂种稻 ,具有较强的杂种优势和增产潜力 。
70 年代先后主 持育成了南优2号等 杂交水稻品种,1975年又研究出一整套生产杂交种子的制种技术,使杂交水稻得以大面积推广,比常规良种约增产20%左右。这是水稻育种史上继矮化育种后的又一次重大突破。
为此他在1981年荣获中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1985年荣获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授予的金 质奖章 ,1987 年获 联合国 教 科文组织科 学奖。1993年获美国布朗大学设立的菲因斯特饥饿奖。在国内外享有杂交水稻之父的称号。著有《杂交水稻》等。
在研究杂交水稻过程中袁隆平遇到的困难如下:
一、找“雄性不育植株”如“大海捞针”
1964年6月20日,袁隆平在理论论证和研究的基础上,迈出了杂交水稻实验的第一步:寻找雄性败育的水稻植株,要找到一株这样的稻苗犹如大海捞针。
六年过去,袁隆平跑遍了半个中国。最后,他带着科研小组来到了天涯海角—海南岛的南江农场。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助手李必湖在一条杂草丛生的水沟里,终于发现了一株雄蕊花粉败育的野生稻。
二、西方舆论的压力
水稻杂交是一项世界性大课题,难度非常大。外国许多有过这种设想的研究人员经过努力都放弃或中断了研究。不少西方学者断言:“搞杂交水稻是对遗传学的无知。”但是,神农氏的子孙袁隆平,偏偏要啃这块“硬骨头”。
六、袁隆平生平事迹 袁隆平生平事迹介绍
1、袁隆平(1930年9月7日-2021年5月22日),男,汉族,无党派人士,1930年9月7日生于北京,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原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发明协会会士,湖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第六至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
2、是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并提出并实施“种三产四丰产工程”,运用超级杂交稻的技术成果,出版中、英文专著6部,发表论文60余篇。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9年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2000年度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6年4月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2010年荣获澳门科技大学荣誉博士学位,2013年获得第四届中国消除贫困奖终身成就奖,2018年当选中国发明协会首届会士。2018年9月8日,获得“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袁隆平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获评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