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是怎么死的?
历史上孔融是被曹操杀死的他是曹操的部下,后来德高望重,因语言激烈,惹怒了曹操,最终被曹操杀了。
孔融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流淌着孔家的血脉。孔融先生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是一位忠诚的儒家弟子,一向以“仁”“爱”作为自己的最高政治理想。
他的七世祖孔霸是汉元帝的老师,官至侍中,可以说是地地道道的书香门第。父亲孔宙,曾任太山都尉。他少年时便有突出的才能,受到名士李膺的赞许。孔融让梨,这一个历史典故他就是主人公,但其实历史上这件事却没有相关记录,也就是说很有可能是后人杜撰的。
孔融本人文采飞扬,当时被称为“建安七子”之一,这位读书人刚正不阿了一辈子,孔融忠于汉室,后来得到了曹操的赏识,但你可知,正是因为他的“神童”身份,最后直接导致了他与曹操的君臣关系破裂。
后来,孔融已经看到曹操奸雄诡诈,已渐渐显露,愈发不能忍受,所以常常说话偏激,常常触犯了曹操,也可以说是直言不讳,但君王的身份不容质疑。又曾经上奏认为应当遵照古时京师的体制,千里以内,不得封建诸侯,种种事件让君臣之间的关系有了间隙。
曹操怀疑他所谈论的越来越广,更加害怕他,因为不可否认,孔融说的话每一句都是事实,句句戳心窝子。然而,因为孔融名重天下,表面上装着容忍,暗中却嫉忌他正确的议论,怕阻抗自己的大业。孔融和曹操,两人处事都有一些固执,但毕竟曹操是王,他是臣。最后曹操对他渐渐失去信任,就借故将孔融杀害了。
历史上孔融怎么死的?
历史上孔融是被曹操杀死的。
孔融是曹操的下属,后来德高望重,因语言激烈,惹怒了曹操,最终被曹操杀了。
孔融已经看到曹操奸雄诡诈,已渐渐显露,愈发不能忍受,所以常常说话偏激,常常触犯了曹操,也可以说是直言不讳,但君王的身份不容质疑。又曾经上奏认为应当遵照古时京师的体制,千里以内,不得封建诸侯,种种事件让君臣之间的关系有了间隙。
曹操怀疑他所谈论的越来越广,更加害怕他,因为不可否认,孔融说的话每一句都是事实,句句戳心窝子。然而,因为孔融名重天下,表面上装着容忍,暗中却嫉忌他正确的议论,怕阻抗自己的大业。孔融和曹操,两人处事都有一些固执,但毕竟曹操是王,他是臣。最后曹操对他渐渐失去信任,就借故将孔融杀害了。
人物背景:
孔融少有异才,勤奋好学,与平原人陶丘洪、陈留人边让齐名。汉献帝时期,他历任北军中侯、虎贲中郎将、北海国相等职,时称孔北海。孔融在北海六年,修城邑,立学校,举贤才,表儒术,颇有治绩。后兼领青州刺史。
建安元年(196年),袁谭攻北海,孔融与其激战数月,最终败逃山东。不久,被朝廷征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又任太中大夫。他生性喜结宾客,抨议时政,言辞激烈,终在建安十三年(208年)因触怒丞相曹操而被杀。
孔融是怎么死的?
孔融是被曹操杀害的:
对于孔融,曹操既积满了一肚子的猜疑忌妒,加上郗虑的诬陷,曹操于是指使丞相军谋祭酒路粹枉奏孔融以“招合徒众”,“欲图不轨”、“谤讪朝廷”、“不遵超仪”等罪名,于建安十三年八月二十九日(208年9月26日)将孔融处死,并株连全家,孔融时年五十六岁。
之前,京兆人脂习,与孔融相好,曾劝诫孔融性格太过刚直。等到孔融被害时,许昌没有人敢为其收尸,脂习前往抚尸说:“文举丢下我死了,我也不再活了。”曹操听说大怒,准备收捕脂习杀害,后来逢赦免才被释放出来。
据《后汉书》载,孔融有诗、颂、碑文、论议、六言、策文、表、檄、教令、书记共二十五篇。但这为数有限的遗文,后世又有所散佚,大多只是片断流传,其中诗歌仅存八首。
孔融的文章以议论为主,内容大抵为伸张教化,宣扬仁政,荐贤举能,评论人物,多针对时政直抒己见。在艺术上,文句整饬,辞采典雅富赡,引古论今,比喻精妙,气势充沛。现存作品只有散文和诗,孔融散文的特色是以文笔的犀利诙谐见长。
孔融是怎么死的 历史上孔融是怎么死的
1、孔融是被曹操杀害的。
2、对于孔融,曹操既积满了一肚子的猜疑忌妒,加上郗虑的诬陷,曹操于是指使丞相军谋祭酒路粹枉奏孔融以招合徒众,欲图不轨、谤讪朝廷、不遵超仪等罪名,于建安十三年八月二十九日(208年9月26日)将孔融处死,并株连全家,孔融时年五十六岁。
3、之前,京兆人脂习,与孔融相好,曾劝诫孔融性格太过刚直。等到孔融被害时,许昌没有人敢为其收尸,脂习前往抚尸说:“文举丢下我死了,我也不再活了。”曹操听说大怒,准备收捕脂习杀害,后来逢赦免才被释放出来。
孔融因何被杀?
孔子第二十世代孙,“建安七子”之一孔融被曹操杀掉,其中的原因始终在史学界争论不清。
在现代多数学者中,大多主张孔融被曹操杀害是因政治见解不同,是社会矛盾所致。
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认为,“孔融政治上是曹操的反对派,终于被杀。”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辑的《中国文学史》则认为,“建安七子”中,孔融的“政治态度与其它六人不同,他和曹操有矛盾,终于被杀。”
郭沫若先生在他的《替曹操翻案》一文中阐述,孔融被杀是由于他与曹操的“法令相抵触”。
上述观点都是通过政治因素来剖析孔融被杀的原因的。
也有人认为,仅仅从政治上判定其原因是不准确的。因为在许多具体问题上,孔融都表现出与曹操积极合作的态度。比如他的三首《六言诗》,在政治上对曹操大加歌颂,在《与曹公论盛孝章书》中把曹操赞誉成齐恒公。他还以《崇国防疏》指斥刘表,助曹操一臂之力。
只是在后期,孔融在政治上确实对曹操有所不满。但这能否构成被杀的原因呢?
而在史书记载中,则表述了截然不同的观点。
陈寿的《魏志·崔琰传》载:“初,太祖性忌,有所不堪者,鲁国孔融、南阳许攸、娄圭皆以恃旧不虔见诛。”
张璠的《汉纪》称:“是时天下草创,曹、袁之权未分,融所建明,不识时务。又天性气爽,颇推平生之意,狎侮太祖。……太祖外虽宽容,而内不能平。”
这“天性气爽”的性情,与“外虽宽容,而内不能平”的心态,以及孔融的“恃旧不虔”与曹操的“性忌”,分明是两种性格上的矛盾冲突。不知孔融是否死在他的“天性气爽”上。
孔融怎么死的?
被曹操所杀。
汉献帝建都许昌后,征孔融为将作大匠,升任少府,后被封为太中大夫。孔融为人恃才负气,言论往往与传统相悖,不仅屡屡反对曹操的决定,而且多次在公开场合使曹操难堪,孔融被曹操以招合徒众,欲图不轨、“谤讪朝廷”、“不遵超仪”等罪名杀之,株连全家,时年55岁。
孔融(153年-208年9月26日),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家学渊源,是孔子的第19世孙,太山都尉孔宙之子。少有异才,勤奋好学,与平原陶丘洪、陈留边让并称俊秀。
孔融能诗善文,曹丕称其文“扬(扬雄)、班(班固)俦也。”散文锋利简洁,代表作是《荐祢衡表》,其六言诗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现实。原有文集已散佚,明人张溥辑有《孔北海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