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少女为什么叫豆蔻年华

少女之所以叫做豆蔻年华,起源于诗人杜牧一句诗,在诗句中杜牧用豆蔻比喻十三岁的女性,赞美对方的举止优雅、姿态轻盈,因此后人称十三岁的少女为豆蔻,但年满十六岁的少女,则被称为碧玉,表示女子像美玉一样无瑕。

少女叫豆蔻年华的原因

豆蔻来源于杜牧《赠别诗二首之一》中的“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其中豆蔻形容的就是十三岁的少女,举止优雅,姿态轻盈,所以后人将少女称为豆蔻年华,表示年轻美好。

少女被称为豆蔻年华,还有一种解释是说,豆蔻在花朵含苞待放的时期,非常的饱满俏丽,就像是十二三岁的少女,正处于青春正好的时期,娇美动人,因此将少女比作豆蔻。

古人常用各种物体表示年纪,比如十六岁的少女称为碧玉,十二岁的少女称为金钗,除了表示女性的年纪外,男性各年龄段的称呼也不相同,十五岁的青少年被称为束发,二十岁的青少年则为弱冠。

二、古代为何把13岁女孩称为豆蔻年华?原因是什么?

古代为何把13岁女孩称为豆蔻年华?原因是什么?

古时候,大家会把十三岁的女孩称之为弱冠之年,这一专有名词来自唐代诗人杜牧的《赠别》一诗里。据统计,唐代诗人杜牧年轻的时候曾经在诗里提及“娉娉袅袅十三余,肉豆蔻树梢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下水晶帘总比不上。”,为何杜牧要如写到呢?是由于杜牧当初英俊潇洒,他曾经在扬州市喜欢了一位年仅仅有十三岁的女人,这名女人的名字叫做张好好地,在即将离去扬州市的情况下,诗人杜牧对这名女人十分的舍不得,如何都不想要离开扬州市。因此,他给这名女人写了这首诗。

杜牧在诗里那么叙述张好好地,用二月初刚出芽的肉豆蔻嫩叶的含苞欲放来比喻这名女人的软弱漂亮。可是,这儿又有一定的疑惑,为何杜牧就需要用含苞待放的肉豆蔻花来描述这名美少女呢?由于肉豆蔻花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十分的丰腴,因为这个原因,在民俗肉豆蔻花也被称作“含苞待放花”。鲜红色的肉豆蔻花在各种各样肉豆蔻花中更为漂亮,由于鲜红色的肉豆蔻花的花芯中有两瓣花瓣相接在一起,如同两个心紧靠在一起,这样子的鲜红色肉豆蔻小花被称之为爱情的代表。

因此,十三四岁的美少女就被诗人杜牧称之为弱冠之年。杜牧的这首诗发布出去以后,引起了较大的震惊,大伙儿都觉得他写的太品牌形象切合了。古时候的老湿机都觉得杜牧写的十分的流连忘返。因此,从那个时候逐渐开始,“肉豆蔻”就被用来形容十三四岁的美少女。

在古代的时候,女人一旦到十三四岁,就到了让人钟爱、婷婷玉立、含苞待放的情况下了。这个时候的女人特别的美丽大方。而依据唐代的要求,女人到十五岁的情况下就需要提前准备出嫁了,由于到十五岁的女人都还没嫁人是要遭受处罚的。因为这样,在女人带了十三四岁的时,唐代的过程中就称之为到“含苞欲放”的情况下。而肉豆蔻花开的花并不是那样展现自我显著,在白色花瓣以上,带一点点粉红色的鲜丽的觉得,又有一种淡淡地清香的气场,这类气场又没有这么的浓厚并且鲜丽,就确实好像是是十三四岁的美少女一样!

三、豆蔻年华的意思是指多少岁,为什么常用豆蔻比喻少女?

豆蔻年华是指少女十三四岁的妙龄年龄。 豆蔻出自杜牧诗句中的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形容十三岁的女孩就像二月初枝头上的豆蔻花。

四、豆蔻年华指的是几岁,古人为什么用豆蔻形容少女?

豆蔻年华是指十三岁左右的少女,因为豆蔻在含苞待放的时候是最纯洁美好的,所以古人才会用豆蔻来形容少女。在古代的时候,无论是男子还是女子都是结婚很早的,在现在女子二十岁还在上学,而在古代的时候,女子二十岁已经是孩子的母亲了,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在古代的时候十三四岁的年纪才是花样年华,因此古代的人就用这个世界上最美好的事物来形容十三四岁的女孩子。

豆蔻分为多种,有白豆蔻,草豆蔻,红豆蔻,在这三种豆蔻当中最好看的要数红豆蔻了。因为红豆蔻的芯中有两个花瓣并在一起,形状类似心形,这种漂亮的东西,古代人们都会觉得这是上天给予的恩赐,因此在那个时候那些风流才子也不会错过这种漂亮东西,所以有很多诗人会寄情与红豆蔻。

虽然豆蔻的样子各有各的漂亮,但是不管是那一种豆蔻都是美好的。而且由于豆蔻在含苞待放的时候的美好和纯洁,很容易让人们联想到花样年华的女子,因此用豆蔻来形容女子,还是很合适的,并且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人们对于女子的审美上,还是差不多的,也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所以,“豆蔻年华”才会流传到现在依旧很盛行。

其实无论是现代还是古代花都是美好的事物,古代有借花寄情,现在依旧有。并且在现代很多年轻的男孩女孩们都会去研究一些花的话语,通过这种花的话语来表达自己想表达的话,而且在现在也会在特别的节日里选用不同的花来送人。并且在古代的时候杜牧也曾为一个十三四岁的女子写过一首诗也是形容这个年龄的女子的美好,而且在十三四岁时候的少女她们懵懂,天真美好,让任何都会喜欢,所以豆蔻年华指的就是十三四岁女子。

五、豆蔻年华是指多少岁

豆蔻年华是指13岁,这个词是用来形容女孩子的。豆蔻是一种植物,一般在初夏的时候开花,豆蔻花的花都是一串串的,上面是一个个小花朵,在含苞待放的时候,花骨朵儿带有一丝淡黄色,非常符合13岁左右的小女孩的形象。

“豆蔻年华”来源于唐代诗人杜牧的诗《赠别》“娉娉婷婷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相传诗人杜牧曾经在扬州做官,后来要离开扬州回到长安,于是他在分别之际给扬州相好的歌妓张好好写了这首《赠别》,张好好正是一位13岁左右的少女,所以诗人用豆蔻花来形容她柔美轻盈的身姿。

豆蔻花也叫“含胎花”,豆蔻含苞待放的时候,花瓣都是鼓鼓地包在一起,所以人们用来它来比喻处女。除了豆蔻年华这个词之外,还有许多其它优美的词来形容女孩子的年龄,例如碧玉年华是指十六岁,桃李年华是指二十岁,花信之年是指二十四岁。

古代女子各年龄段的叫法主要有:

1、生小:指幼年的时候。《孔雀东南飞》中就有写道:“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

2、总角:总,聚束;角,小髻,意为收发结之,即儿童的发髻向上分开的样子,俗称小丫角,因此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3、髫年:在古代,女孩7岁称“髫年”。出自唐代杨炯的 《明威将军梁公神道碑》:“丱岁腾芳,髫年超霭。”

4、豆蔻:特指女孩子十三四岁。出自唐代杜牧的《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5、及笄:古代女子满15周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周岁为及笄。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

6、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7、艾:指50岁。语出《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老年头发苍白如艾。《民国通俗演义》三十七回:“……我年已及艾,还有什么不满意的事?”

8、花甲(耳顺):指60岁。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六:“(赵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9、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出自《后汉书·吕强传》:“故太尉段颍,武勇冠世,习于边事,垂发服戎,功成皓首。”

10、耄耋:指八九十岁。语出《汉·曹操·对酒歌》:“人耄耋,皆得以寿终。恩泽广及草木昆虫。”

六、豆蔻梢头二月初,古代为啥把13岁女孩称为豆蔻年华?

古人把13岁的少女称作豆蔻年华,正巧,有一种豆蔻花长得很“形象”,让人看到后不免产生很污的印象,好像古人每天都在开车似的,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咱们先搞清楚这个比喻的来源···

《赠别》

杜牧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把13岁女孩称作豆蔻年华,就来自于唐朝诗人杜牧的这首诗。

杜牧这个人,风流成性,曾经自嘲: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说自己在扬州纵情声色十余年,宛如一场春梦,猛然回头,发现自己除了在青楼小姐姐那里留下了一个薄幸郎的名声之外,毫无成就。

这就非常过分,小杜天天在漂亮小姐姐们的石榴裙下放肆穿梭,他居然是自嘲,这让我们女孩子手都没牵过的单身狗怎么活?

在这群小姐姐中,有一个最得小杜喜爱的,名叫张好好,这对才子佳人初遇那年,张好好13岁,杜牧27岁,两人情投意合非常恩爱,后来因故两人分开,在离别之际,小杜写下了这首《赠别》,才有了这句“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接着搞清楚什么是豆蔻···

后世或因误会,或因玩笑,说到豆蔻的时候都喜欢丢下一张图,顺带说一句杜牧你个老流氓。那图(请自行搜索,贴不上来)看起来确实很污,这玩意儿叫肉豆蔻,名字听起来就肉肉的,鲜嫩可口的样子用来形容少女似乎再恰当不过了。但是你要知道,在杜牧生活的那个年代,这货还在山的那边海的那边,没有传入中国,所以诗中的豆蔻肯定不是指肉豆蔻啦,你翻开所有的唐诗集子,没有任何人会把豆蔻解释为这玩意儿。

在那时候的中国,有另一种豆蔻,在未开放的时候被称为“含胎花”,文人们喜欢用它来比喻处女。这含胎花在含苞待放之际,粒粒饱满,晶莹剔透,粉嫩得叫人不忍心将它摘下,仿佛稍一用力,就能在花朵身上掐出水来。

···为什么把13岁的少女称为豆蔻年华?···

站在“梢头”的少女张好好,随着二月春风摇曳着裙摆,轻歌曼舞,杜牧才会赞美她是“娉娉袅袅”。

13岁的少女,正如那豆蔻花未开之时,具有未经人事的单纯可爱,美,且娇羞,洋溢着青春气息的粉嫩小脸蛋儿上,好像要滴出水儿来,正如这含胎花一般让人心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