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箬笠怎么读?

箬笠的读法是ruò lì(声母:r,l;韵母:uo,i;声调:去声,去声)。

释义:用箬竹叶及篾编成的宽边帽,即用竹篾、箬叶编织的斗笠。

引证:许杰 《邻居》四:“在风雨潇潇中,他拿着一支钝凿,没有箬笠,更没有蓑衣,出着头,在雨下淋到酒店。”

用法:作谓语。

示例:带果赤裸上身戴箬笠与欢庆合奏现场。

扩展资料 

箬笠的近义词:

一、斗笠

释义:遮阳光和雨的帽子,有很宽的边沿,用竹篾夹油纸或竹叶棕丝等编织而成。

示例:外面下着大雨,爷爷从墙上拿起一顶斗笠跑了出去。

二、笠帽

释义:用竹子编的帽子。

示例:那老头头戴笠帽,看了看四尾可怜兮兮的小鱼:“再多钓几条,就可以烧鱼吃了。”

二、箬笠的拼音

箬笠拼音:ruò lì。

箬笠释义:从字形上就可以看出箬笠是用箬竹叶及篾编成的宽边帽,即用竹篾、箬叶编织的斗笠。

箬笠例句

1、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2、西塞山前白鹭飞,人人尽说江南好。鳜鱼肥,人间有味是清欢。青箬笠,绿蓑衣,人不潇洒枉少年。斜风细雨不须归,人生得意须尽欢。祝你,快乐永久。

3、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又是一年脑洞大开的美好时节。

4、这雨有"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豁然开朗;这雨有"青箬笠,绿蓑衣,不须归"的;这雨有"夜来风雨声,高兴知多少"的。

5、如画、如歌、宛如仙境般的。烟雾弥漫的江上早已不见漂泊的渔船,而我的思绪还仍沉浸在那“青箬笠,绿蓑衣,不须归”的情境里,不愿走出。

三、箬蓑的拼音怎么读?

箬蓑:拼音 ruò suō,箬竹做成的蓑衣。

箬(ruò):是汉语词语,出自《说文》,一种竹子,叶大而宽,可编竹笠,又可用来包粽子,常见词语,如:箬竹、箬笠、箬帽、箬席等。

蓑:蓑(suō),中国汉字,蓑笠,备雨服。

四、箬笠怎么读

箬笠(ruò lì ) 从字形上就可以看出箬笠是用箬竹叶及篾编成的宽边帽,即用竹蔑、箬叶编织的斗笠。 《红楼梦》第四五回:“ 宝玉 头上戴着大箬笠,身上披着蓑衣。” 许杰 《邻居》四:“在风雨潇潇中,他拿着一支钝凿,没有箬笠,更没有蓑衣,出着头,在雨下淋到酒店。”

五、青箬笠绿蓑衣注音

青箬笠,绿蓑衣,qīng ruò lì ,lǜ suō yī 。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是唐代诗人张志和的一首词。

全文: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翻译: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飞翔,江岸桃花盛开,春水初涨,水中鳜鱼肥美。渔翁头戴青色的箬笠,身披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乐然垂钓,用不着回家。

扩展资料:

西塞山在今浙江省吴兴区境内的西苕溪上,从前叫道士矶,是一座突出在河边的大石岩。西苕溪北通太湖,南邻莫干山,风景很优美。张志和这首词描绘春汛期的景物,反映了太湖流域水乡的可爱。

这首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词中更吸引读者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父,而是江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

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而这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

六、青箬笠怎么读

读音:[ qīng ruò lì ]

释义:亦作“ 青篛笠 ”。 雨具。箬竹叶或篾编制的笠帽。

出自唐张志和《渔歌子》词:“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渔歌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译文:西塞山附近,白鹭展翅翱翔,桃花夹岸的溪水中,鳜鱼肥美。渔翁头戴青斗笠,身披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不愿回家。

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水乡春汛时期捕鱼的情景。有鲜明的山光水色,有渔翁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的山水画。

首句“西塞山前白鹭飞”,“西塞山前”点明地点,“白鹭”是闲适的象征,写白鹭自在地飞翔,衬托渔父的悠闲自得。次句“桃花流水鳜鱼肥”意思是说:桃花盛开,江水猛涨,这时节鳜鱼长得正肥。这里桃红与水绿相映,是表现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渲染了渔父的生活环境。三四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描写了渔父捕鱼的情态。渔父戴青箬笠,穿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乐而忘归。“斜风”指微风。全诗着色明丽,用语活泼,生动地表现了渔父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诗人张志和,唐朝金华人。在朝廷做过小官,后来隐居在江湖上,自称烟波钓徒。这首词就借表现渔父生活来表现自己隐居生活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