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我周旋久 宁作我 意思是什么?
意思:自己经历着激烈的思想斗争,思绪了很久,但最后还是相信自己的选择
摘自南北朝刘义庆所著《世说新语·品藻》,原文如下:
桓公少与殷侯齐名,常有竞心。桓问殷:“卿何如我?”殷云:“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
译文:
桓温年轻时和殷浩同样有名望,所以常常有一种竞争心。桓温问殷浩:“你和我相比,谁强些?”殷浩回答说:“我和自己长期打交道,宁愿作我。”
扩展资料
品藻指评论人物高下。本篇主要做法是就两个人对比而论,一般是指出各有所长;只有部分条目点出高下之别。有时也会只就一个人的不同情况而论,这实际也是不同方面的对比。
拿记述清谈的几则来看。第48则记刘尹到王长史那里清谈,事后王长史的评价是:“韶音令辞不如我,往辄破的胜我。”这指出各人擅长之处。第39则说:“人问抚军:殷浩谈竟何如?答曰:不能胜人,差可献酬群心。”
这是从不同角度说明同一人的清谈效果,其中有高下之别,但是没有显出贬损。从中可以看出品评者总是回避排斥、指责别人,都是善意的。所对比的两人多是同时代的,个别也会用古今对比.正因此,不一定要说出所比的内容,只说明某人跟某人相当,某人超过或不如某人,大概人家就能了解何所指。
只是后人有时很难了解是比什么,例如第18则记:“王丞相二弟不过江,曰颖,曰敞。时论以颖比邓伯道,敞比温忠武。”这里并没有指明是从哪些方面对比,也没有记述语言环境,就不易从中看出要点。
评论所涉及的内容也如上一篇一样很广泛,诸如品德、才学、功业、声威、风度、骨气、高洁、尊贵、出仕、归隐、清谈、吟咏,等等,都受到重视。所记载的也是士族阶层所讲究的各个方面。
如何理解“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
是我和自己长期打交道,宁愿作我的意思。
此句出自《世说新语·品藻》。
1、原文:
桓公少与殷侯齐名,常有竞心。桓问殷:“卿何如我?”殷云:“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
2、注释
1)殷侯:指殷浩。侯是敬称,等于“君”。
2)“我与”句:《晋书·殷浩传》作“我与君周旋久,宁作我也。”殷浩并不看重桓温,既不甘退让,又不愿和他竞争,所以这样说。
3、译文
桓温年轻时和殷浩同样有名望,所以常常有一种竞争心。桓温问殷浩:“你和我相比,谁强些?”殷浩回答说:“我和自己长期打交道,宁愿作我。”
《世说新语》文学价值:
《世说新语》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它原本有八卷,被遗失后只有三卷。
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书中所载均属历史上实有的人物,但他们的言论或故事则有一部分出于传闻,不尽符合史实。此书中相当多的篇幅杂采众书而成。如《规箴》《贤媛》等篇所载个别西汉人物的故事,采自《史记》和《汉书》。其他部分也多采自于前人的记载。
我与我周旋久,宁做我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我与我周旋久,宁做我。”
这是汪曾祺晚年时说过的一句话。
大概意思是:自己经历着激烈的思想斗争,思绪了很久,但最后还是相信自己的选择
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的意思是什么?
在日常的生活中,有时候感到非常的纠结,感到非常的迷茫,而没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这个时候我就会在思想中与自己做激烈的斗争,经过冥思苦想,终于参悟了很多的东西,要做就做最好的自己,不要活成别人眼中的傀儡。做快乐的自己,不让自己纠结伤心的意思<(ToT)>。
我与我周旋久 宁做我是什么意思
桓公少与殷侯齐名,常有竞心。桓问殷:“卿何如我?”殷云:“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
——《世说新语·品藻》
翻译:
桓温年轻的时候就与殷浩齐名,所以常常有竞争之心。桓温问殷浩:“你和我相比,谁强些?”殷浩回答说:“我已经和自己打交道很久了,宁愿作我!”
背后的故事:
桓温和殷浩,很小的时候就是一对“共骑竹马”的好朋友,他们生活在东晋时期。
桓温为人豪爽,姿貌伟岸,风度不凡,勇猛威武,又是忠良桓彝之后,因此被召为晋明帝的驸马。
朝廷封他为徐州刺史,都督青、徐、兖三州诸军事。
庾翼病逝后,他又出镇荆州,都督六州诸军事,彻底掌握了东晋在长江上游的兵权。
可谓是当时的“人生大赢家”。
而殷浩“识度清远”,少有美名,尤善清谈玄理,所以,深受当时风流辨士们的推崇。
起初,他执意隐居荒山,整整十年,任何人征召他、请他做官,都坚决不出。时人以为“奇货可居”,纷纷把他比作当代的管仲、诸葛亮。甚至有“深源(殷浩的字)不起,当如苍生何”的说法。
最终,因为当时辅政大臣司马昱恳切言辞的感召,殷浩才决定出山。
由于他有极高的声望,又能让朝臣钦服,所以,被司马昱视为心腹。
故事的转折发生在永和三年(347年),这一年桓温溯江而上,消灭了长江上游的成汉政权,权势、声望变得空前强盛,就连朝廷都不敢不对他忌惮三分,生怕他尾大不掉。
司马昱为了抑制桓温,只好搬出此时担任扬州刺史的殷浩来,让他与桓温抗衡。
于是乎,桓、殷两人从从小的朋友变成了一时瑜亮,彼此猜疑,相互不和,形成了当时朝廷的两股势力。
永和五年(349年),东晋对头——后赵皇帝石虎病死,北方形势大乱。
鉴于大好机会,桓温请求北伐,甚至已经做好了进取的准备。但此前,因为桓温在自己的治地自行募兵、调粮,已引起朝廷对他“不臣之心”的猜忌(实际上,此时的朝廷也不太能指挥得动他了),所以,朝廷不理桓温请求,而派外戚褚裒北伐,结果失败而归,褚裒也羞愧而死。
永和六年(350年),冉闵称帝,与后赵分庭抗礼,北方形势更乱。桓温再次请求北伐,屡次上表,朝廷还是爱理不理。于是,桓温亲率五万大军顺流而下,做出逼宫之势。这可吓坏了司马昱。
为了防止桓温坐大,危及中央,司马昱再一次错误地把北伐的任务交给了一介文臣——自己最倚重、信任的殷浩。
文臣掌兵,结局是可想而知的——此后几年,殷浩数次北伐,但都屡战屡败,军粮器械也消耗殆尽。
听到消息后,桓温当然是最气愤的(当然我们也能理解他的这种气愤)。于是,他利用群臣怨恨,上疏严厉指责殷浩的失败,陈列其罪状,要求贬斥。
“祸是自己闯出来的”,司马昱逼不得已,只好将殷浩废为平民,并加以流放。
于是,从此以后,整个朝廷,桓温大权独揽,再也无人能与之抗衡,东晋历史进入了桓温北伐的时代。
这则对话便发生在这个时候。
分析:
此时,桓温正处于人生顶峰,志得意满;而殷浩则是从顶峰跌落到谷底,心如死灰。
这时候,桓温问出了这句“卿何如我?”——“此时的你和我相比,怎么样呢?”
问得那么直接,露骨,咄咄逼人,丝毫没有给对方留退路。
我们甚至能想象到桓温当时是怎样的沾沾自喜、不可一世。
这份“竞心”真是表露无遗。
那么,这么刁难的问题,一般人会怎么回答呢?
无非是两种情况:
①、“我不如卿”——虽然是明哲保身,却显得卑躬屈膝,低声下气。
②、“卿不如我”——虽然保住了面子,却无疑是把自己往火坑里推。
而殷浩是怎么回答的呢?
“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
——“我已经和自己打交道很久了,宁愿做我自己!”
这个回答妙就妙在他独辟蹊径,绕开桓温预先设好的“陷阱”,“迂回包抄”,最后打了场漂亮的“反击战”。
孔子曾经说过:“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尽管处境艰难,此时,身为士人的殷浩还是铿锵有力,义正辞严地传递出他“绝不屈志于人”的信念。
感悟:
我们的生活,不也正是如此吗?和桓温一样怀“竞心”、“比较之心”的人比比皆是。正因为只看得见别人的好,于是,在生活这座“大医院”里,“每个病人都渴望着调换床位,这一位愿意面对着炉火呻吟,那一位认为在窗边会治好他的病。(波德莱尔)”有几个人愿意做自己呢?殊不知,“我与我周旋久”,自己才是自己的真实所在。
想起一则哲理小故事中的谆谆教诲——“无论发生什么,或将要发生什么,在上帝的眼中,我们永远不会丧失价值。在他看来,肮脏或洁净,衣着齐整或不齐整,我们依然是无价之宝。生命的价值不依赖我们的所作所为,也不仰仗我们结交的人物,而是取决于我们本身!我们是独特的——永远不要忘记这一点!”
是啊!我们是独特的。又何必盲目攀比,自寻烦恼;拼命羡慕他人,徒增忧伤?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人生,不论是好是坏,一直都是自己默默陪着自己继续走下去。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主宰,也只有自己才可以改变自己。那么,为什么不潇洒走一回,扬眉吐气地活出自己的风采呢?
“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
做自己才是最好的!
我与我周旋久宁做我什么意思
我与我周旋久宁做我是我和自己长期打交道,宁愿作我的意思。此句出自《世说新语·品藻》,桓公少与殷侯齐名,常有竞心。桓问殷:“卿何如我?”殷云:“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
殷侯:指殷浩。侯是敬称,等于“君”。《晋书·殷浩传》作“我与君周旋久,宁作我也。”殷浩并不看重桓温,既不甘退让,又不愿和他竞争,所以这样说。
意思是桓温年轻时和殷浩同样有名望,所以常常有一种竞争心。桓温问殷浩:“你和我相比,谁强些?”殷浩回答说:“我和自己长期打交道,宁愿作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