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战德国十大元帅都有哪些?

威廉·凯特尔 —— 陆军元帅 国防军统帅部参谋长

弗里茨·埃里希·冯·曼施坦因 ——陆军元帅 顿河集团军群总司令

埃尔温·隆美尔 —— 陆军元帅 北非远征军司令,意大利北部集团军群总司令,驻法国B集团军群总司令

卡尔·鲁道夫·格尔德·冯·龙德施泰特 —— 陆军元帅,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D集团军群总司令,西线总司令

埃尔温·冯·维茨勒本——陆军元帅 D集团军群总司令,西线总司令

赫尔曼·戈林——帝国元帅,空军元帅,总理

冯·里希德霍芬——空军元帅 第二航空队司令

罗伯特·里特尔·冯·格莱姆 空军元帅 空军总司令

埃里希·雷德尔—— 海军元帅 海军总司令

卡尔·冯·邓尼茨—— 海军元帅 海军总司令,海军潜艇部队司令、德国总统

二、二战时期德国的十大元帅都是哪些人?

二战中,德国共有27名元帅,其中1名帝国元帅,19名陆军元帅,5名空军元帅,2名海军元帅。大家熟知的元帅有赫尔曼.戈林、费多尔.冯.博克、威廉.利斯特、卡尔.鲁道夫.格尔德.冯.龙德施泰特、瓦尔特.冯.赖歇瑙、弗里茨.埃里希.冯.曼斯坦因、埃尔温.隆美尔、瓦尔特.莫德尔、阿尔伯特.凯塞林、埃里希.雷德尔、卡尔.冯.邓尼茨等11人。

(赫尔曼·戈林)

1、赫尔曼.戈林 (1893.1.12-1946.10.15,在纽伦堡战犯监所自杀)空军元帅、帝国元帅

1940年晋升帝国元帅,比普通元帅高一级。1945年4月20日,戈林出逃到巴伐利亚,4月23日被解除职务。1946年10月15日,在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宣判前两小时,戈林服用氰化钾自杀。戈林是唯一获得三枚勋章的人,分别是:骑士铁十字勋章、蓝色麦克斯、大铁十字勋章。

(费多尔.冯.博克)

2、费多尔.冯.博克(1880.12.3-1945.5.4,死于英军空袭)陆军元帅

1940年晋升陆军元帅。博克元帅闪击波兰、进攻法国、突袭苏联,他总是个急先锋,战功赫赫,他的“中央集团军”名气极大,在俄罗斯的土地上横冲直撞。1945年5月4日,在德国,赋闲已久的博克元帅及妻子、女儿在汽车上死于英国空军的空袭。

(威廉.利斯特)

3、威廉.利斯特(1880.5.14-1971.8.16,正常去世) 陆军元帅

1940年晋升为元帅。1942年8月31日被免职。参加过一战、二战。担任过巴尔干占领军司令、A集团军群司令。 1942年任进攻高加索的A集团军群司令,同年被解职。1945年被美军逮捕,被判无期徒刑,1952年因病被释放出狱,释放后定居于联邦德国巴登珂欣,1971年去世。

(龙德施泰特)

4、卡尔.鲁道夫.格尔德.冯.龙德施泰特(1875.12.12-1953.2.24,因病去世)陆军元帅

1940年晋升为陆军元帅。龙德施泰德元帅在西线和东线的表现均让人叹服,希特勒几次罢免又几次起用他,最后一次是在西线总司令任上。战后,龙德施泰德元帅是为数不多的未被起诉的陆军元帅。1945年5月,龙德施泰德元帅获释,1953年因心脏病去世。

(瓦尔特.冯.赖歇瑙)

5、瓦尔特.冯.赖歇瑙(1884.10.8-1942.1.17,死于飞机失事)陆军元帅

1940年晋升为陆军元帅。1932年莱歇瑙已是一个纳粹党员,是个狂热的纳粹拥护者。率领的第6集团军入侵波兰、法国、比利时、苏联,莱歇瑙战功显赫。1942年,莱歇瑙因脑溢血坐飞机转回后方,在俄国境内飞机失事身亡。

(曼斯坦因)

6、弗里茨.埃里希.冯.曼斯坦因(1887.11.24-1973.6.10,正常去世) 陆军元帅

1942年晋升为元帅。参加过一战、二战,担任过第11集团军司令、顿河集团军群司令、南方集团军群司令、北乌克兰集团军群司令。1944年被解职。 1945年被英军逮捕,后被判18徒刑。1953年被赦免而获得自由。1973年去世。大兵团作战高手。

(隆美尔)

7、埃尔温.隆美尔(1891.11.15-1944.10.14,因知情反希特勒政变被迫自杀)陆军元帅

1942年晋升为元帅。参加过一战、二战。担任过北非德军远征军司令、非洲装甲集团军司令、驻北意大利B集团军群司令、驻法国B集团军群司令。 1940年任第7装甲师师长,参加进攻法国。翌年2月指挥非洲军团,多次击败英军。1943年在突尼靳的加夫萨地区重创美国第2军。1944年在诺曼底被英国飞机炸伤。同年被逼自杀

(莫德尔)

8、瓦尔特.莫德尔(1891.1.24-1945.4.21,战败自杀) 陆军元帅

1944年晋升为陆军元帅。莫德尔是一个狂热的纳粹支持者,波兰战役、法国战役中莫德尔都有不错的表现。入侵苏联之后,基辅会战、莫斯科战役,莫德尔都表现不俗,1944年莫德尔担任北方集团军群司令,兼任南方集团军群司令。1945年莫德尔自杀身亡。

(凯塞林)

9、阿尔伯特.凯塞林(1885.11.30-1960.7.15,死于心脏病)空军元帅

1940年晋升为空军元帅。1936年凯塞林任空军参谋长;1938年调任空军第1军团司令。该部队的高度训练水平在占领苏台德区和捷克斯洛伐克时突出地表现出来了。1945年凯塞林担任从北海到瑞士边境一线的指挥。1960年凯塞林死于心脏病。是个全才。

(雷德尔)

10、埃里希.雷德尔(1876.4.24—1960.11.6,正常去世)海军元帅

1939年晋升海军元帅。提出入侵挪威和扩大大西洋海上袭击,并力主占领希腊全境和控制地中海。支持“无限制潜艇战“。在公海上以潜艇和水面舰艇,广泛袭击商船。1943年被解职并退役,后被判处无期徒刑。1955年因病获释,定居联邦德国。

(邓尼茨)

11、卡尔.冯.邓尼茨(1891.9.16-1980.10.24,正常去世)海军元帅

1943年晋升海军元帅。1936年任潜艇舰队司令,获海军准将衔。首创并成功地实施多艇集群近距离攻击的“狼群战术”。先后升为海军少将、中将和上将。1945年,继任德国总统和武装部队最高统帅。1945年通告德国投降。1946年被判处10年徒刑。1956年刑满释放。定居联邦德国。

三、二战十大元帅

道格拉斯·麦克阿瑟,美国五星上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历任美国远东军司令、西南太平洋战区盟军最高司令;战后出任驻日盟军最高司令和"联合国军"总司令等职。麦克阿瑟他桀骜不驯,是一个十足的狂人。在太平洋战役初期美军一败再败,投降事件接连不断,唯有麦克阿瑟还在战斗。1942年2月22日,由于太平洋战争中美国防御的失败,美国总统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命令麦克阿瑟撤离菲律宾。离开时他发誓:“I shall return.”(我会回来的。) 1945年2月5日,麦克阿瑟履行其誓言,解放马尼拉。

切斯特·威廉·尼米兹,美国海军五星上将。曾任潜艇艇长、大队长。1922~1923年在新港海军军事学院学习后,历任主力舰队和美国舰队助理参谋长、海军后备役军官训练团团长、潜艇部队长、后备役驱逐舰部队长及巡洋舰长。在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舰队遭受毁灭性打击。当时,珍珠港内几乎没有一艘完好的舰船,士气低落到极点。在国家危难之际,56岁的尼米兹临危受命,带着一名副官来到珍珠港司令部。尼米兹一到任,就表明对全体参谋人员的依赖,明确表示不做任何人事变动,勉励大家振奋起来,使遭到重创的太平洋舰队在很短的时间内恢复了自信心。而期果断使用航母作战使得美海军度过危机。他力挽狂澜重创日海军,成为美海军永不陨落的将星!就连美国的最大级别航母也使用它的名字命名的。

康斯坦丁·康斯坦丁诺维奇·罗科索夫斯基,苏联红军元帅(1944),波兰元帅(1949)。白俄罗斯方面军总司令,两次荣膺苏联英雄称号,获得列宁勋章7枚。罗科索夫斯基元帅参与指挥过斯摩棱斯克战役,莫斯科、斯大林格勒和库尔斯克会战,以及白俄罗斯、东普鲁士、东波美拉尼亚和柏林等战役,显示出卓越的指挥艺术和统帅才能。他善于运用各项军事原则,苏军中常常流传的一句话是:“遇到困难的战役时,斯大林首先想到的是朱可夫,朱可夫首先想到的则是罗科索夫斯基。”事实也正是如此,几乎每次会战中,罗科索夫斯基的方面军总是率先突破敌人防线的部队。除了朱可夫,罗科索夫斯基元帅就是苏联最优秀的军事统帅。

伯纳德·劳·蒙哥马利,英国因果陆军元帅,德英军总司令兼盟国对德管制委员会英方代表。1946年受封阿莱曼子爵,出任英帝国总参谋长。1948年任西欧联盟常设防御组织主席。1951年任北大西洋条约组织欧洲盟军副总司令。 1942年10月,蒙哥马利在阿拉曼防线向隆美尔的部队发起进攻,彻底扭转了英军在北非的危机,被授予巴斯骑士勋章,人们将他称为捕捉“沙漠之狐”的猎手。蒙哥马利治军严格,注重从实战出发训练部队;强调鼓舞部队士气,认为发挥人的积极性是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主张做好战前准备,制订周密的作战计划,尽量减少人员伤亡。蒙哥马利重视军官与士兵的关系,他帽子上了将军帽徽和普通士兵帽徽并存就说明这一点。他帽子上的帽徽就成为了蒙哥马利永远的标志。

海因茨·冯·古德里安,德国陆军一级上将,纳粹德国装甲兵之父,德国“闪击战”创始人。古德里安用他的装甲思想和行动,帮助希特勒改写了世界历史。其从小酷爱军事,13岁就进入军校。一战中德国战败,在沉重的打击下他积极总结:认为凭借德国的国力想要打败英法等国硬拼是不行的。于是他提出了高速坦克战(即“闪击战”)的战术,使得在战场上德军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古德里安提出的闪击战核心是:“以具有强大突击和机动能力的快速机械化进攻部队,集结大量作战飞机和机械化程度较高的的重炮,以向装甲兵提供迅速,炽密的火力支援,形成一种无坚不摧的突击力量,并产生令人胆战心惊的震撼,使敌人在惊愕中丧失斗志,使敌崩溃而非全歼敌军,由后续部队完成清剿溃散敌军!其画像至今悬挂在德国装甲兵军营中!

弗里茨·埃里希·冯·曼斯坦因,德国陆军元帅。曼斯坦因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陆军中最优秀的将领,他的战略思想深邃而可怕,他所策划的每一次战役几乎都是杰作,总是令对手举止失措,胆战心惊,他是那种能够将现代化的机动观念和传统的运动战思维巧妙地融为一体的专家,同时对于各种战术运用自如,是一位真正的军事天才。他提出的“黄色计划”使得德军能在33天击败当时拥有世界第一陆军的法国。

乔温·史密斯·巴顿,美国陆军四星上将。美国陆军第一剑客,美国第一勇士,美国装甲兵第一人(创始人)。巴顿号称“铁胆将军”。粗鲁、野蛮是他在战争中留给后人的印象,潘兴元帅甚至把他叫作“美军中的匪徒”。但如果仅凭这一点就认为他是个只懂打仗的猛张飞就大错特错了。巴顿将军投注在军事领域。巴顿无疑是一代名将。他对目标的追求坚定不移。正如驻欧洲盟军总司令艾森豪威尔将军在战后所指出的: “在巴顿面前,没有不可克服的困难和不可逾越的障碍,他简直就象古代神话中的大力神,从不会被战争的重负所压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次战役中,没有任何一位高级将领有过象巴顿那样神奇的经历和惊人的战绩。”

埃尔温·约翰尼斯·尤金·隆美尔,德国陆军元帅。隆美尔恐怕是德国二战时最著名的将领了。他矮小的身材、狐狸般的狡诈和诡秘的微笑,而主要是他在北非沙漠中指挥装甲部队时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声东击西、神出鬼没,常使对手措手不及。他被塑造成超脱政治的军事天才人物,几乎忘记他纳粹将领的本质。但他的骄人战绩并不能弥补他在战略决策上的不足。不可否认的是他是一个战术巨人,战略上他和他的身材一样矮小。它不同于纳粹其他将领,他是唯一一个被战争双方都奉为英雄。在生前身后他都荣誉不断。由于隆美尔曾经参与反纳粹活动,又在德国民众中有巨大影响,战后又由于冷战的需要,隆美尔被战胜者加以利用,所以说呢,他死后,仍然殊荣不断。

德怀特·戴维·艾森豪威尔,美国五星上将,欧洲盟军远征军总司令、陆军参谋长、哥伦比亚大学校长、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军事委员会主席、美国第34届总统。艾森豪威尔是美国10位五星上将中晋升最快的,不同于其他的二战名将,他没有指挥过旅、师、军、集团军等军事单位,而是直接担任总司令。一直以来他都是在各级单位担任参谋长的职务,为他积累了充足的经验。他以坚定、镇静而又平等待人的态度赢得了广泛的信赖和支持。他还善于发现人才,所以蒙哥马利、巴顿、范佛里特等一大批名将,都能为他所用。艾森豪威尔在具体战役指挥上可能不如巴顿、蒙哥马利,但在协调各方面关系上极具才能。

格奥尔基·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苏联元帅,朱可夫历任驻德军队集群总司令兼苏占区最高军事行政长官,武装力量部副部长兼陆军总司令,国防部第一副部长、部长等职。朱可夫是获得勋章最多的二战名将,先后获得列宁勋章6枚,十月革命勋章1枚,红旗勋章3枚,一级苏沃洛夫勋章2枚,“胜利”最高勋章2枚,以及奖章和外国勋章多枚。朱可夫在苏德战争时期,曾活跃在各个重要的战场上,出色地组织和指挥了许多有声有色的重大战役。哪里情况紧张,战事危急,那里就会出现他的身影。他不但为打败德国法西斯的侵略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其卓越的指挥艺术也为苏联军事学术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被称作是苏德战场的救火队员。斯大林对朱科夫说过:“你就是我的麦克莱伦”!

四、二战德国十大元帅都有哪些

勃洛姆堡(Verner von Blomberg,1878-1946)

一译"布洛姆贝格"。陆军元帅。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历任预备19师、预备18军、第7军团司令部参谋官。一战后在国防军历任军训处处长、陆军管理局(实即陆军总参谋部)军队办公室主任、第一军区(东普鲁士)司令。曾代表德国出席日内瓦裁军谈判。1933年1月被总统兴登堡委任为希特勒内阁的国防军部(1935年改称军事部)部长。1934年8月兴登堡死后,下令国防军向希特勒宣誓效忠。1935年秋,兼任武装部队总司令。主持纳粹德国早期的扩军工作。1936年获元帅衔。1937年11月,在最高军政秘密会议上,对希特勒提出的具体扩张步骤有所保留。1938年在勃洛姆堡-弗立契事件中被免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作为纳粹德国军队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在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受审期间猝死狱中。

勃劳希契(Walther von Brauchitseh,1881-1948)

陆军元帅。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为炮兵上尉,1912年调总参谋部任参谋。1933-1937年历任第一师师长、普鲁士军区司令、第一军军长、第四集团军司令。在施莱歇暗杀事件中被指控收希特勒的捐款。1938年升为上将,任陆军总司令,指挥德军进占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1939-1940年相继指挥进攻波兰、荷兰、比利时和法国诸战役,连连获胜。1940年7月晋升元帅。1941年指挥入侵南斯拉夫、希腊和苏联。由于对苏闪击战失败,于同年12月被希特勒强迫辞职。转入预备役后隐名度日。1945年被英军俘虏。后因心脏病死于汉堡战俘营。

凯特尔(Wilhelm Keitel,1882-1946)

陆军元帅。1901年入伍服役于野战炮兵第46团。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任炮兵连长和师参谋官。战后在国防军内继续任职。希特勒上台后,积极同纳粹党合作。1933年任国防会议工作委员会主席,获少将军衔。1936年任军事部长。勃洛姆堡的参谋长。1936-1937年接连晋升为中将和上将。1938年2月希特勒解除一批持不同意见的高级将领职务后,被委任为新成立的德国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长官(实际上是希特勒的总参谋长)。1940年获元帅衔。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始终是希特勒最亲近的军事顾问和忠顺的助手,深信军人以服从为天职。直接参与策划、制定和实施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军事行动,以及从进攻波兰起到德国战败止的各种战争计划和侵略暴行;颁布一系列残害和屠杀战俘、对占领区实施恐怖统治和掠夺的命令。由于对希特勒忠顺和牵承,在同僚中有"点头驴"的绰号。1945年5月8日代表纳粹德国武装部队,在柏林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战后在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受审,以共同策划或密谋、破坏和平罪、战争罪和违反人道罪而判处绞刑。1946年10月16日执行。

克卢格(Gunther von Kluge,1882-1944)

陆军元帅。曾受训于普鲁士军官学校,1901年开始任野战炮兵第46团营副官(少尉)。1912年毕业于军事学,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在国防军第3军区步兵指挥部任职。希特勒上台后,历任通讯兵总监(少将)、第6军区司令和第6步兵军军长(中将)。1936年晋升炮兵将军,1938年任第6集团军司令。1939年出任第4集团军司令,参加入侵波兰,后升为上将。翌年进攻法国,晋升元帅。1941年参加闪击苏联,曾一度进抵莫斯科城郊。同年12月,在苏军反击下败退,但仍为希特勒信任,委派其任中央集团军群司令。1943年10月受伤后,调回大本营预备军。在此期间,上层的反希特勒密谋分子曾与其联络,但未获其支持。1944年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后,于7月出任西线德军总司令,旋即因七.二零事件受嫌而被解职,返国途中自杀。

利斯特(Wilhelm List,1880-1971)

陆军元帅。1898年开始服役。1912年毕业于巴伐利亚军事学院。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服役于巴伐利亚第2军。战后历任德累斯顿步兵学校校长、师长和军长。1935年任第4军区司令升步兵将军。对国家社会主义持中立态度。1938年任侵占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区的德军集群司令。1939年指挥新建的第14集团军,参加入侵波兰。次年任第12集团军司令,参加进攻法国,晋升元帅。1941年率军入侵南斯拉夫和希腊,继而任巴尔干占领军司令。1942年6月调往苏德战场,任进攻高加索的A集团军群司令。同年9月,因与希特勒意见分歧被解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判处无期徒刑。1952年被美国当局因病释放,定居联邦德国。

龙德施泰特(Gerd von Rundstedt,1875-1963)

一译伦斯德。陆军元帅。1892年开始服役。1907年毕业于军事学院。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任军参谋长。战后在国防军中历任集团军级参谋长、师长和第三军区(柏林)司令。1932年晋升上将(一说1938年,求证!)。希特勒上台后,积极参加扩军工作。1938年2月主动解职和退役(这个时期解职的很多)。1939年8月重新服役,任入侵波兰的南方集团军群司令。翌年调任进攻法国的A集团军群司令,担负主攻任务,迅速获胜,晋升元帅。伦德施泰特对于国内反抗希特勒的运动是赞成和钦佩的。但是,他认为"七.二零"暗杀希特勒事件是一种叛逆行为(不觉得很矛盾么?)。曾任"德国荣誉军人法庭"主席,主持隆美尔的葬礼。1941年任入侵苏联的南方集团军群司令,率所部侵占乌克兰,在基辅会战中获胜,进至罗斯托夫。同年12月在苏军反攻下败退,被希特勒解职,编入预备军.1942年3月复出任西线德军总司令。1944年7月,因未能阻止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再次被希特勒解职。同年9月复任西线德军总司令,指挥阿登战役。1945年3月,第三次被希特勒解职。战后被囚于英国。1949年获释,定居联邦德国,后死于心脏病。

维茨勒本(Erwin von Witzleben,188l-1944)

陆军元帅。毕业于普鲁士武备学校。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历任国防军步兵师师长、第三军区(柏林)司令。1938年2月一度被希特勒解职。此后开始参与上层的反希特勒密谋活动。1939年被委派指挥驻防西线的德军第1集团军司令,参加进攻法国,获元帅衔。同年10月任D集团军群司令。1941年任西线德军总司令。翌年调回大本营任总协理官。1944年参与策划七.二零事件,内定政变成功后担任武装部队总司令。失败后被处死。

赖歇努(Walter von Reichenau,1884-1942)

陆军元帅。1903年开始服役。1912年毕业于军事学院。在第一次世界大战里表现突出。战后在国防军供职。1930年任第一军区(东普鲁士)参谋长。支持纳粹党,命令部队"彻底肃清布尔什维克思想、消灭苏维埃国家"。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任国防军部部长办公室主任。1936年获中将衔,任第七军区(巴伐利亚)司令。1938年参加吞并奥地利。1939年指挥第十集团军入侵波兰,晋升上将。翌年调任第六集团军司令,进攻比利时和法国,晋升元帅。1941年率所部闪击苏联,12月升任南方集团军群司令。翌年1月心脏病猝发致死。

屈希勒尔(Georg von Kuchler,1881-1968)

陆军元帅。1907-1909年服役于翰诺威的骑兵学校。第一次世界大战从炮兵连长升到预备第8师作战科长获一级铁十字勋章,战后曾到波罗的海国家服役。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任第7军区(慕尼黑)参谋长。1933年指挥第3集团军(上将衔),入侵波兰。因反对对平民的屠杀而被解职,后因勃劳希契的要求复职。1940年调任第18集团军司令,入侵荷兰、比利时和法国。同年6月进占巴黎。1941年6月,率所部进攻苏联。翌年1月升任北方集团军群司令,获元帅衔。负责围攻列宁格勒,屡次受挫。1944年1月,在苏军第一次打击下败退,被希特勒解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作为战犯,被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判处20年徒刑。1953年获赦,定居联邦德国。

曼施泰因(Erich von Manstein,1887-l973)

陆军元帅。1906年起服役于第3步兵警卫团。1914年军事学院毕业。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国防军中任职。1934年任第三军区(柏林)参谋长。1935年任陆军总参谋部作战部长。翌年升为少将。1938年任第十八师师长,晋升中将。1939年任侵略波兰的南方集团军群参谋长。同年10月调至西线,任A集团军群参谋长。提出以坦克部队穿过阿登高地突击法国北部的大胆作战计划,受到陆军总部保守派的排挤,被调任后备第三十八军军长。其计划后为希特勒赏识,成为德军攻击法国的作战方案,并取得成功。1941年任第五十六坦克军军长,参加闪击苏联,隶属进攻列宁格勒方向的北方集团军群。同年9月升任第十一集团军司令,在南方的克里米亚作战。1942年晋升元帅,调至北方负责指挥围攻列宁格勒。同年11月,当进攻斯大林格勒的德军被围后,受希特勒委派赶赴南方,组建顿河集团军群,企图解救被围德军,未逞。1943年出任南方集团军群司令,在库尔斯克会战中失败。以后节节败退至波兰边界。1944年3月被解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作为战犯曾被英国军事法庭判处18年徒刑。1953年获释,定居联邦德国。著有回亿录《失去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