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颗人造卫星

各国首颗卫星发射

苏联在1957年10月4号发射人类首颗人造地球卫星Sputnik-1,揭开了人类向太空进军的序幕,大大激发了世界各国研制和发射卫星的热情。

美国于1958年1月31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探险者”-1号人造卫星。该星重8.22公斤,锥顶圆柱形,高203.2厘米,直径15.2厘米,沿近地点360.4公里、远地点2531公里的椭圆轨道绕地球运行,轨道倾角33.34”,运行周期114.8分钟。发射“探险者”-1号的运载火箭是“丘辟特”℃四级运载火箭。

法国于1965年11月26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试验卫星”-1(A-l)号人造卫星。该星重约42公斤,运行周期108.61分钟,沿近地点526.24公里、远地点1808.85公里的椭圆轨道运行,轨道倾角34。24”。发射A1卫星的运载火箭为“钻石,tA号三级火箭,其全长18.7米,直径1.4米,起飞重量约18吨。

日本于1970年2月11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大隅”号。该星重约9.4公斤,轨道倾角31.07”,近地点339公里,远地点5138公里,运行周期144.2分钟。发射“大隅”号卫星的运载火箭为“兰达”-45四级固体火箭,火箭全长16.5米,直径0.74米,起飞重量9.4吨。第一级由主发动机和两个助推器组成,推力分别为37吨和26吨;第二级推力为11.8吨;第三、四级推力分别为6.5吨和1吨。

中国于1970年4月24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该星直径约1米,重173公斤,沿近地点439公里、远地点2384公里的椭圆轨道绕地球运行,轨道倾角68,5”,运行周期114分钟。发射“东方红”1号卫星的远载火箭为“长征”1号三级运载火箭,火箭全长29.45米,直径2.25米,起飞重量81.6吨,发射推力112吨。

英国:英国于1971年10月28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普罗斯帕罗”号,发射地点位于澳大利亚的武默拉(Woomera)火箭发射场,运载火箭为英国的黑箭运载火箭。近地点537公里,远地点1593公里。该星重66公斤(145磅),主要任务是试验各种技术新发明,例如试验一种新的遥测系统和太阳能电池组。它还携带微流星探测器,用以测量地球上层大气中这种宇宙尘高速粒子的密度

印度,经过多年发展,印度卫星的研发和应用技术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其运载火箭技术也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印度已拥有4种类型的国产运载火箭:“卫星运载火箭3(SLV-3)”、“加大推力运载火箭(ASLV)”、“极地卫星运载火箭(PSLV)”和“地球同步卫星运载火箭(GSLV)”。 印度在大力发展火箭和卫星技术的同时,还谋求有更大的作为。例如,2007年,印度将首个返回式太空舱和3颗卫星用一枚极地卫星运载火箭送入太空,当地时间4月28日9时20分(北京时间11时50分),一枚印度PSLV-C9火箭搭载10颗卫星升空。继美国、俄罗斯、欧洲航天局和中国之后第五个掌握了“一箭多星”的发射技并【一箭十星】

成为第一。为该国未来实施载人航天计划等获取了重要数据。此外,印度还在紧锣密鼓地实施自己的探月计划,印度空间研究组织在2008年用一枚极地卫星运载火箭将印度首个月球探测器“月船1号”发射升空。

世界各国首颗卫星发射有哪些?

苏联在1957年10月4号发射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揭开了人类向太空进军的序幕,掀起了世界各国研制和发射卫星的热潮。

美国于1958年1月31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探险者”1号人造卫星。该星重8.22公斤,锥顶圆柱形,高203.2厘米,直径15.2厘米,沿近地点360.4公里、远地点2531公里的椭圆轨道绕地球运行,轨道倾角33°4″,运行周期114.8分钟。发射“探险者”1号的运载火箭是“丘辟特”四级运载火箭。

法国于1965年11月26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试验卫星”1(A-l)号人造卫星。该星重约42公斤,运行周期108.61分钟,沿近地点526.24公里、远地点1808.85公里的椭圆轨道运行,轨道倾角34°4″。发射A1卫星的运载火箭为“钻石,tA号三级火箭,其全长18.7米,直径1.4米,起飞重量约18吨。

日本于1970年2月11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大隅”号。该星重约9.4公斤,轨道倾角31°7″,近地点339公里,远地点5138公里,运行周期144.2分钟。发射“大隅”号卫星的运载火箭为“兰达”-45四级固体火箭,火箭全长16.5米,直径0.74米,起飞重量9.4吨。第一级由主发动机和两个助推器组成,推力分别为37吨和26吨;第二级推力为11.8吨;第三、四级推力分别为6.5吨和1吨。

中国于1970年4月24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该星直径约1米,重173千克,沿近地点439公里、远地点2384公里的椭圆轨道绕地球运行,轨道倾角68°″,运行周期114分钟。发射“东方红”1号卫星的远载火箭为“长征”1号三级运载火箭,火箭全长29.45米,直径2.25米,起飞重量81.6吨,发射推力112吨。

英国于1971年10月28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普罗斯帕罗”号,发射地点位于澳大利亚的武默拉火箭发射场,运载火箭为英国的黑箭运载火箭.近地点537公里,远地点1593公里。该星重66公斤,主要任务是对各种新技术和新发明进行试验,例如试验一种新的遥测系统和太阳能电池组。它还携带微流星探测器,用来测量地球上层大气中各种宇宙尘高速粒子的密度。

除上述国家外加拿大、意大利、澳大利亚、德国、荷兰、西班牙、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等也在准备自行发射或已经委托别国发射了人造卫星。

日本的第一个人造卫星是多少年有的,叫什么名字

1970年2月11日 日本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大隅”(OHSUMI)号。

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国家是什么?

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国家是苏联。1957年10月4日,苏联宣布成功地把世界上第一颗绕地球运行的人造卫星送入轨道。

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美国于1958年1月31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探险者”-1号人造卫星。法国于1965年11月26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试验卫星”-1(A-l)号人造卫星。日本于1970年2月11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大隅”号。

人造地球卫星发射国家

截止20世纪末,全球只有少数国家进入航天俱乐部——具有独立卫星发射能力。这些国家和地区包括(截止2007年2月):独联体国家/前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中国、英国、印度和以色列。伊拉克和朝鲜的发射并未被承认。巴西在1997、1999和2003年进行了3次发射尝试,但均未成功。

直到今天仍有少数国家依旧尝试进入航天俱乐部。早期意大利和哈萨克斯坦都具备火箭和卫星研发技术条件,并且都有火箭发射场(圣马科意海上平台和拜科努尔发射场,主要为美国和俄国担负发射任务)。乌克兰具备火箭制造能力但却不具备发射场等条件。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人造地球卫星

世界各国首颗卫星发射都在什么时候?

苏联在1957年10月4号发射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揭开了人类向太空进军的序幕,掀起了世界各国研制和发射卫星的热潮。

美国于1958年1月31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探险者”1号人造卫星。该星重8.22公斤,锥顶圆柱形,高203.2厘米,直径15.2厘米,沿近地点360.4公里、远地点2531公里的椭圆轨道绕地球运行,轨道倾角33°34″,运行周期114.8分钟。发射“探险者”1号的运载火箭是“丘辟特”四级运载火箭。

法国于1965年11月26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试验卫星”1(A-l)号人造卫星。该星重约42公斤,运行周期108.61分钟,沿近地点526.24公里、远地点1808.85公里的椭圆轨道运行,轨道倾角34°24″。发射A1卫星的运载火箭为“钻石,tA号三级火箭,其全长18.7米,直径1.4米,起飞重量约18吨。

日本于1970年2月11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大隅”号。该星重约9.4公斤,轨道倾角31°07″,近地点339公里,远地点5138公里,运行周期144.2分钟。发射“大隅”号卫星的运载火箭为“兰达”-45四级固体火箭,火箭全长16.5米,直径0.74米,起飞重量9.4吨。第一级由主发动机和两个助推器组成,推力分别为37吨和26吨;第二级推力为11.8吨;第三、四级推力分别为6.5吨和1吨。

中国于1970年4月24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该星直径约1米,重173千克,沿近地点439公里、远地点2384公里的椭圆轨道绕地球运行,轨道倾角68°5″,运行周期114分钟。发射“东方红”1号卫星的远载火箭为“长征”1号三级运载火箭,火箭全长29.45米,直径2.25米,起飞重量81.6吨,发射推力112吨。

英国于1971年10月28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普罗斯帕罗”号,发射地点位于澳大利亚的武默拉火箭发射场,运载火箭为英国的黑箭运载火箭.近地点537公里,远地点1593公里。该星重66公斤,主要任务是对各种新技术和新发明进行试验,例如试验一种新的遥测系统和太阳能电池组。它还携带微流星探测器,用来测量地球上层大气中各种宇宙尘高速粒子的密度。

除上述国家外加拿大、意大利、澳大利亚、德国、荷兰、西班牙、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等也在准备自行发射或已经委托别国发射了人造卫星。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这一事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宣告人类已经进入空间时代。卫星呈球形,直径58厘米,重83.6千克。它沿着椭圆轨道飞行,环绕地球一圈的时间是96分钟。人造地球卫星内带着一台无线电发报机,不停地向地球发出“滴滴滴”的信号。一些人围着收音机。侧耳倾听着初次来自太空的声音。另一些人则仰望天空,试图用肉眼在夜晚搜索人造地球卫星明亮的轨迹。但是,当时很少有人了解人造地球卫星是载人宇宙飞船的前导,科学家正在加紧准备载人空间飞行。一个月后,即1957年11月3日,苏联又发射了第二颗人造地球卫星,它的重量比第一颗增加了5倍多,达到508千克。这颗卫星呈锥形,为了在卫星上节省出位置增设一个密封生物舱,不得不把许多测量仪器移到最末一节火箭上去。在圆柱形的舱内安然静卧着一只名叫“莱卡依”的小狗。小狗身上连接着测量脉搏、呼吸、血压的医学仪器,通过无线电随时把这些数据报告给地面。为了使舱内空气保持新鲜清洁,还安装了空气再生装置和处理粪便的排泄装置。舱内保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使小狗感到舒适。另外还有一套自供食装置,一天三次定时点亮信号灯,通知莱依卡用餐。但惟一的遗憾是,受当时科学技术的限制,这颗卫星无法返回地球,试验狗在卫星的生物仓内生存了一周的时间后,完成了试验使命,最后只好让它服毒自杀,它也因此成为宇宙飞行中的第一个牺牲者。

日本发射第一颗卫星的时间

日本于1970年2月11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大隅”号。该星重约9.4公斤,轨道倾角31.07”,近地点339公里,远地点5138公里,运行周期144.2分钟。发射“大隅”号卫星的运载火箭为“兰达”-45四级固体火箭,火箭全长16.5米,直径0.74米,起飞重量9.4吨。第一级由主发动机和两个助推器组成,推力分别为37吨和26吨;第二级推力为11.8吨;第三、四级推力分别为6.5吨和1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