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二十四衙门?

二十四衙门是明代宦官体制,是宦官伺奉皇帝及其家族的机构内设十二监,四司,八局,统称二十四衙门。

十二监:司礼监,御马监,内官监,司设监,御用监,神宫监,尚膳监,尚宝监,印绶监,直殿监,尚衣监,都知监;

四司:惜薪司,钟鼓司,宝钞司,混堂司;

八局:兵仗局,银作局,浣衣局,巾帽局,针工局,内织染局,酒醋面局,司苑局。 十二监司礼监:为整个宦官系统中最高的权力机构。司礼监设掌印太监一人,秉笔太监数人,负责皇帝的公文处理,是相当于秘书的职权单位。司礼监的主要职权为:1. 在皇帝的许可之下替皇帝抄写奏折上内阁的批文,传宣谕旨;2. 总管所有宦官事务。司礼监不仅在各宦官机构中处于“第一署”的地位,而且实际上也居于总管、统领其他宦官机构的地位。司礼监总管大太监为所有宦官的首领;3. 兼顾其他重要官职。如南京守备,或专由司礼兼领,或为司礼外差。司礼监总管大太监有时会兼任东厂提督一职。御马监:宦官系统中仅次于司礼监的第二大宦官衙门。因掌握了军队(实为保安队伍),对朝政有一定的影响力。职权:1)负责龙骧卫与虎镶卫的军队调度,随时保护皇帝安全。2)配合锦衣卫负责必要的仪仗。3)负责御厩兵符以及草场的管理。4)替皇帝打理皇庄皇店。内官监:主要掌管采办皇帝所用的器物,如围屏、床榻、桌柜等;司设监:掌管卥簿、仪仗、围幙、帐幔、雨具等;御用监:掌办御前所用之物,照顾皇帝衣食起居。神宫监:掌管太庙及各庙的洒扫及香灯等;尚膳监:掌管御膳、宫内食用和筵宴等;尚宝监:掌管宝玺、敕符、将军印信;印绶监:掌管古今通集库以及铁券、诰敕、贴黄、印信、图书、勘合、符验、信符等;直殿监:掌管各殿及廊庑洒扫之事;尚衣监:掌管皇帝的冠冕、袍服、靴袜等;都知监:起初负责各监行移、关知、勘合等事,后来专门跟随皇帝,负责导引清道。四司惜薪司:掌管宫中所用柴炭和二十四衙门、山陵等处内臣柴炭等;钟鼓司:掌管皇帝上朝时鸣钟击鼓以及演出内乐、传奇、过锦、打稻等杂戏;宝钞司:掌管造办粗细草纸;混堂司:掌管沐浴之事。八局兵仗局:掌造军器,包括刀枪、剑戟、鞭斧、盔甲、弓矢等各类兵器;银作局:负责打造金银器饰;浣衣局:该局是二十四衙门中唯一不在皇宫中的宦官机构,局址在德胜门以西,由年老及有罪退废的宫人充任;巾帽局:掌管宫中内使帽靴、驸马冠靴及藩王之国诸旗尉帽靴;针工局:负责制作宫中衣服;内织染局:职掌染造御用及宫内应用缎匹绢帛之事;酒醋面局:掌管宫内食用酒、醋、糖、浆、面、豆等物;司苑局:掌管宫中各处蔬菜瓜果及种艺之事。

二、大明王朝神秘的内廷二十四衙门,你知道几个?

二十四衙门是明代宦官伺奉皇帝及其家族的机构,内设十二监、四司、八局,统称二十四衙门。

二十四衙门并非明代宦官体制,其主官太监也无硬性规定必用宦官,是侍奉皇帝及其家族的机构,后多派宦官掌其职,因此常被现代人误解,甚至藉清代野史证明明代有宦官十万人,事实上这些单位绝大多数是由南京乔迁来的工匠,北京一地含其他各部会的工匠不过27,000户,每户抽一丁服徭役,有五年一班服徭役者,亦有四年、三年、二年一班者,故现代称为"宦官二十四衙门"是非常不适合的。内设十二监、四司、八局,各专设掌印太监提领。随后清初时,清朝亦仿明朝体例设有十三衙门。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应天府即皇帝位,定国号为大明,建元洪武。为管理皇宫内廷事务,朱元璋设立内廷二十四衙门,同时鉴于历朝以来宦官专权造成的危害,他曾多次下诏规范、限制宦官的行为。他曾对侍臣言道:"此曹止可供洒扫,给使令,非别有委任,毋令过多。"此外他还定下规矩,"内侍毋许识字"。

1384年朱元璋下令铸造铁牌,置与宫门中,上书"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同时又下诏给政府各部门"毋得与内官监文移往来"。但之后通过"靖难之役"登上皇位的朱棣开始大肆派遣宦官担任出使、监军、巡边的任务。此后宦官的权势越来越大,而二十四衙门也成为显赫一时的权力机构。

三、明朝宦官的专门机构二十四衙门的具体名称和职能

内宫二十四衙门

【内府诸司】内宫十二监四司八局,总谓之二十四衙门,俱在禁地,惟浣衣局则在皇城之外为异耳。内宫不许外人窥视传出者,而于清宫内,

十二监,每监各太监一员,正四品,左、右少监各一员,从四品,左、右监丞各一员,正五品,典簿一员,正六品,长随、奉御无定员,从六品。此洪武旧制也。后渐更革.十二监名称及其所掌职务如下:

1、司礼监——提督太监一员,掌印太监一员,秉笔太监、随堂太监、书籍名画等库掌司、内书堂掌司、六科郎掌司、典簿无定员。提督掌督理皇城内一应仪礼刑名,及钤束长随、当差、听事各役,关防门禁,催督光禄供应等事。掌印掌理内外章奏及御前勘合。秉笔、随堂掌章奏文书,照阁票批朱。掌司各掌所司。典簿典记奏章及诸出纳号簿。其是一切宦官机关的领导部门,再往上便听命于皇帝,享有极大的特权和地位。《万历里获编补遗》载:“司礼今为十二监中第一署。其长与首揆封柄机要,佥书、秉笔与管文书房,则职同次相;其僚佐及小内使俱以内翰自命,若外之词林,且常服亦稍异。其宦官在别署者,见之必叩头称为上司。虽童稚亦以清流自居,晏然不为礼也。内官监视吏部掌升选差遣之事,今虽称清要,而其权俱归司礼矣。”

2、内官监——掌印太监一员,总理、管理、佥书、典簿、掌司、写字、监工无定员,掌木、石、瓦、土、塔材、东行、西行、油漆、婚礼、火药十作,及米盐库、营造库、皇坛库,凡国家营造宫室、陵墓,并铜锡妆奁、器用暨冰窨诸事。

3、御用监——掌印太监一员,里外监把总二员,典簿、掌司、写字、监工无定员。凡御前所用围屏、床榻诸木器,及紫檀、象牙、乌木、螺甸诸玩器,皆造办之。又有仁智殿监工一员,掌武英殿中书承旨所写书籍画册等,奏进御前。

4、司设监——员同内官监,掌卤簿、仪仗、帷幕诸事。事繁且杂,又无实权。

5、御马监——此监设有掌印、监督、提督太监各一员。腾骧四卫营各设监官、掌司、典簿、写字、拿马等员。象房有掌司等员。《万历野获编补遗》云:“司礼今为十二监中第一署,其长与首揆对柄机要。……御马监虽最后设,然所掌乃御厩兵符等项,与兵部相关。近日内臣用事稍关兵柄者,辄改御马衔以出,如督抚之兼司马中丞,亦僭拟甚矣。。” 这让我想到了《西游记》中孙悟空曾被封为天庭御马监的弼马温。

6、神宫监——掌印太监一员,佥书、掌司、管理无定员,掌太庙各庙洒扫、香灯等事。

7、尚膳监——掌印太监一员,提督光禄太监一员,总理一员,管理、佥书、掌司、写字、监工及各牛羊等房厂监工无定员,与光禄寺和女官系统的尚食局负责御膳及宫内食用并筵宴诸事。

8、尚宝监——掌印一员,佥书、掌司无定员,掌宝玺、敕符、将军印信。凡用宝,外尚宝司以揭帖赴监请旨,至女官尚宝司领取,监视外司用讫,存号簿,缴进。

9、印绶监——员同尚宝,掌古今通集库,并铁券、诰敕、贴黄、印信、勘合、符验、信符诸事。

10、直殿监——员同上,掌各殿及廊庑扫除事。

11、尚衣监——掌印太监一员,管理、佥书、掌司、监工无定员,掌御用冠冕、袍服及屦舄、靴袜之事。

12、都知监——掌印太监一员,佥书、掌司、长随、奉御无定员,旧掌各监行移、关知、勘合之事,后惟随驾前导警跸。此监为下下衙门,宦官均极寒苦,难以升转。

四司:旧制每司各司正一人,正五品;左、右司副各一人,从五品。后渐更易,各司名称职掌如下:

1、惜薪司——掌印太监一员,总理、佥书、掌道、掌司、写字、监工及外厂、北厂、南厂、新南厂、新西厂各设佥书、监工,俱无定员,掌所用薪炭之事。惜薪司下设三个机构:热火处,薪炭处,烧炕处。木炭产于易州(河北易县)、涿州、通州、蓟州等地,用硬质木材烧制而成,燃烧耐久,不冒烟,运至京城后,由红萝厂截短,外敷以红土,名曰“红萝炭”,再由惜薪司分发至皇宫及二十四衙门。当时红萝厂称之外厂,惜薪司称内厂。

万历时,惜薪司人数大增,至“朝进一人,暮进一人”,致“几十倍于前”正德年间,司礼监太监刘瑾权倾一时,赋予惜薪司特务职务,即内厂,权力更盛于东厂、西厂。

清顺治时十三衙门有惜薪司,康熙即位后,改惜薪司为内工部,属内务府,又改称营造司。

2、钟鼓司——掌印太监一员,佥书、司房、学艺官无定员,掌管出朝钟鼓,及内乐、传奇、过锦、打稻诸杂戏。凡圣驾朝圣母回宫以及万寿节、冬至节和年节升殿回宫之时,也在皇帝前演奏乐曲,迎导宫中升座承应。

清顺治时十三衙门有钟鼓司,后改礼仪监,又改礼仪院。康熙即位后,裁十三衙门,礼仪院改属内务府,后改称掌仪司。

3、宝钞司——掌印太监一员,佥书、管理、监工无定员,掌造粗细草纸。宝钞司也印行钞票,即“大明宝钞”,但因通货膨胀,白银成为主要货币,纸钞乏人问津,流通范围越来越狭小。没想到啊,此时就有纸币了,真是先知先觉呀。

4、混堂司——掌印太监一员,佥书、监工无定员,掌沐浴之事。

八局:旧制每局大使一人,正五品;左、右副使各一人,从五品。兵仗局,掌印太监一员,提督军器库太监一员,管理、佥书、掌司、写字、监工无定员,详细如下:

1、兵仗局——设掌印太监一员,掌造皇帝卫士及锦衣卫的军器。火药司属之。设掌印太监一员,负责打造军品,包括刀枪、剑戟、鞭斧、盔甲、弓矢等兵器,其中盔甲军器有九十余种,火器四十多种,每三年造一次,由工部备料。兵仗局附设有火药局。

2、银作局——初设大使副使各一员,后设掌印太监一员,管理、佥书、写字、监工无定员,掌打造金银器饰。如金银钱、金银豆叶、金银锭等,仅供钦赏之用。

3、浣衣局——掌印太监一员,佥书、监工无定员。俗称浆家房,凡宫人年老及罢退废者,发此局居住。浣衣局位于德胜门以西,惟此局不在皇城内,由有罪退废的宫人充任。刘若愚《酌中志.客魏始末纪略》:“逆媪客氏......至奉旨籍没,步赴浣衣局,于十一月内钦差乾清宫管事赵本政临局笞死,发净乐堂焚尸扬灰。”

4、巾帽局——掌印太监一员,管理、佥书、掌司、监工无定员,掌宫内使帽靴,驸马冠靴及籓王之国诸旗尉帽靴。

5、针工局——员同巾帽局,掌造宫中衣服。

6、内织染局——员同上,掌染造御用及宫内应用缎匹。城西蓝靛厂为此局外署。

7、酒醋面局——员同上,掌宫内食用酒醋、糖酱、面豆诸物。与御酒房不相统辖。

8、司苑局——员同上,掌蔬菜、瓜果。

四、明朝二十四衙门是哪二十四衙门?

司礼、内官、御用、司设、御马等12监。惜薪、钟鼓、宝钞、混堂等4司及兵仗、银作等8局,总称为二十四衙门,各设专职掌印太监。宦官人数激增,至明末多达数万之众。英宗时,掌权宦官王振网罗部分官僚为党羽,形成阉党,开明代宦官专政先声。此后,宦官之祸迭起。成化年间的汪直、武宗时期的刘瑾、熹宗时期的魏忠贤等,都是权倾朝野、势力显赫的权宦。他们专横跋扈,排斥异己,巧取豪夺,屡兴大狱,加剧了明朝政治上的腐败,给人民带来无穷灾难。

鉴于明朝宦官为害之烈,清朝统治者采取了一些限制措施。清初规定:宦官归内务府管辖,具体由敬事房管理。敬事房亦称宫殿监办处,设总管、副总管等职。康熙时总管宦官为五品,雍正时改成四品。裁明代“二十四衙门”为“十三衙门”,人数大幅度缩减。顺治时设置宦官千余人,乾隆年间增至3000人,直至清末未过此数。宦官升迁降调由内务府移文吏部决定。宦官犯法,内务府可先拿后奏。尤禁其干政。顺治帝仿朱元璋旧制,铸铁碑立于交泰殿,明文规定凡有不法行为,均凌迟处死。这些措施得到较好贯彻。虽在清末有慈禧太后宠宦安德海、李莲英等屡犯例禁,朝臣为之侧目,终未出现汉、唐、明宦官的专权现象。

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也结束了延续数千年之久的封建社会的宦官制度。

五、明朝太监“二十四衙门”的职责是什么?

太监机构经过历代不断完善调整,到明代已相当完备。明代太监机构分为十二监、四司、八局,总称“二十四衙门”。二十四衙门的职责如下。

司礼监职责为提督太监管理皇城内一切礼仪、刑名及钤束长随、当差、听事各役、关防门禁、催督光禄供应等事。掌印太监管理内外章奏及御前勘合;秉笔随堂太监管章奏文书,按内阁票拟批殊。司礼监是二十四衙门中最有权势的部门,往往由得势的大太监掌控,如刘瑾、魏忠贤等。

内官监掌管木、石、瓦、东行、西行、油漆、火药、婚礼、塔材等杂务,以及米盐库、营造库、皇坛库等,凡国家营造宫室、陵墓,并铜锡妆奁、器用及冰窖各事。

御用监掌管凡皇帝跟前使用的围屏、床榻各种木器和紫檀、象牙、乌木、螺甸等各种玩物及武英殿中书承旨所写书籍、画册等项事物。

司设监掌管卤簿、仪仗、帷幕等事。

御马监掌管皇帝马匹和大象驯养。

神宫监掌管太庙及各庙洒扫、香、灯等事。

尚膳监掌管御膳及宫内食用、筵宴等事。

尚宝监掌管皇帝玺宝。

印绶监掌管古今通集库及铁券、请敕、贴黄、印信、勘合、符验、信符等事。

直殿监掌管各殿、廊庑清理打扫等事。

尚衣监掌管皇帝冠冕、袍服、履舄、靴袜等事。

都知监随护皇帝外出前导、警跸。

惜薪司负责宫中所用薪炭等事。

钟鼓司掌管出朝钟鼓和内乐、传奇、过锦、打稻等各种杂戏。

宝钞司负责制造各种粗细草纸。

温堂司负责宫内沐浴等事。

兵仗局负责制造兵器,下设火药局。

银作局负责打造金银器、饰品。

浣衣局凡宫人年老、罢退、残废者发配到此局居住,任其自毙,防其外泄宫中之事。唯此局在皇城外,位于内城德胜门里。明末熹宗乳母客氏在此处被处以笞刑杀死。

巾帽局掌管宫中宦官帽靴、驸马冠靴和藩王之国诸旗尉帽靴。

针工局负责缝制宫中衣服。

内染织局负责染造御用及宫内应用缎匹,下属城西蓝靛厂。

酒醋局负责宫内食用之酒、醋、糖、酱、面、豆等物品。

司苑局负责蔬菜、瓜果供应。

除二十四衙门外,另有内府供用库、司钥库、内承运库、西什库、御酒房、御药房、御茶房等二三十个库、房,也由太监负责,以供宫廷生活之需。

六、明朝宦官机构中十二司,各司太监的职务名称

比你要的全,而且还带职能

二十四衙门是明代宦官体制,是宦官伺奉皇帝及其家族的机构。内设十二监,四司,八局,统称二十四衙门。

十二监:司礼监,御马监,内官监,司设监,御用监,神宫监,尚膳监,尚宝监,印绶监,直殿监,尚衣监,都知监;

四司:惜薪司,钟鼓司,宝钞司,混堂司;

八局:兵仗局,银作局,浣衣局,巾帽局,针工局,内织染局,酒醋面局,司苑局。

司礼监:为整个宦官系统中最高的权力机构,“无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实”。

司礼监的主要职权为:

1. 批答奏章,传宣谕旨;

2. 总管所有宦官事务。司礼监不仅在各宦官机构中处于“第一署”的地位,而且实际上也居于总管、统领其他宦官机构的地位。司礼监总管大太监为所有宦官的首领;

3. 兼顾其他重要官职。如南京守备,或专由司礼兼领,或为司礼外差。司礼监总管大太监兼任东厂提督一职。

十二监

御马监:管理御用兵符;

内官监:主要掌管采办皇帝所用的器物,如围屏、床榻、桌柜等;

司设监:掌管卥簿、仪仗、围幙、帐幔、雨具等;

御用监:掌办御前所用之物;

神宫监:掌管太庙及各庙的洒扫及香灯等;

尚膳监:掌管御膳、宫内食用和筵宴等;

尚宝监:掌管宝玺、敕符、将军印信;

印绶监:掌管古今通集库以及铁券、诰敕、贴黄、印信、图书、勘合、符验、信符等;

直殿监:掌管各殿及廊庑洒扫之事;

尚衣监:掌管皇帝的冠冕、袍服、靴袜等;

都知监:起初负责各监行移、关知、勘合等事,后来专门跟随皇帝,负责导引清道。

四司

惜薪司:掌管宫中所用柴炭和二十四衙门、山陵等处内臣柴炭等;

钟鼓司:掌管皇帝上朝时鸣钟击鼓以及演出内乐、传奇、过锦、打稻等杂戏; 宝钞司:掌管造办粗细草纸;

混堂司:掌管沐浴之事。

八局

兵仗局:掌造军器,包括刀枪、剑戟、鞭斧、盔甲、弓矢等各类兵器;

银作局:负责打造金银器饰;

浣衣局:该局是二十四衙门中唯一不在皇宫中的宦官机构,局址在德胜门以西,由年老及有罪退废的宫人充任;

巾帽局:掌管宫中内使帽靴、驸马冠靴及藩王之国诸旗尉帽靴;

针工局:负责制作宫中衣服;

内织染局:职掌染造御用及宫内应用缎匹绢帛之事;

酒醋面局:掌管宫内食用酒、醋、糖、浆、面、豆等物;

司苑局:掌管宫中各处蔬菜瓜果及种艺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