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阳太昊陵是谁的墓,太昊陵是谁的墓人流
1.太昊陵是“三皇之首”太昊伏羲氏的陵庙,位于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羲皇故都风景名胜区。
2.因太昊伏羲氏位居三皇之首,其陵墓被誉为天下第一陵。
3.太昊陵始建于春秋,增制于盛唐,完善于明清,岁月3000年,历代帝王52次御祭。
4.是中国帝王陵庙中大规模宫殿式古建筑群之孤例。
5.全庙南北长750米.占地875亩。
6.分外城、内城、紫禁城三道“皇城”。
7.几十座建筑主要贯穿在南北垂直的中轴线上,如果把南北大门层层打开,可从南面第一道门直望紫禁城中太昊伏羲氏的巨大陵墓,称“十门相照”。
羲皇故都——太昊陵
人生中,总有一些地方似曾相识,站在那里就会有一种莫名的亲切和熟悉感。太昊陵之于我,就是那个让人心底无限宁静的地方。
太昊陵,不属于道家也不属于佛教,就是“三皇之首”太昊伏羲氏的陵庙,被誉为“天下第一陵”,太昊伏羲陵占地875亩,传说是“人祖”伏羲氏即太昊定都和长眠的地方,也被称为“天下第一皇朝祖圣地”,后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十八大名陵之一,位于河南省淮阳县羲皇故都风景名胜区。淮阳又称为“陈州”,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大约6500年之前,太昊伏羲氏在这里建立了我们中国的第一个都城,之后的炎帝神农氏也曾继都于此。三千多年来,历代帝王52次来祭拜。现在每年的农历二月二到三月三是一年一度的年庙会,每月的初一和十五都有盛大的祭祀活动。太昊陵香火旺盛,人声鼎沸,曾在2008年被载入吉尼斯世界记录。
据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曾逃难于此,危急时刻躲在这里,他对着庙里的伏羲人祖跪拜并许愿,如果能逃过此劫日后当上皇帝,一定来复修陵庙永远供奉。当他许下此愿后,只见几只蜘蛛迅速的上下吐丝,用蜘蛛网把朱元璋缠在里面。果不其然,官兵进来搜查,但看到蜘蛛网都没有被破坏,就转身离去,没有搜查,朱元璋躲过了此劫,并日后当上了皇帝。朱元璋从来没有忘记自己的承诺,后来派徐达大将军亲自来修建太昊陵。太昊陵完全按照南京的帝王陵庙修葺,分外城、内城、紫禁城三道皇城,景区内主要景点依次是午朝门、道仪门、先天门、太极门、统天殿、显仁殿、太始门、八卦坛、太昊伏羲陵墓、蓍草园。这些建筑主要贯穿在南北垂直的中轴线上,如果把南北大门层层打开,可从南面第一道门直望紫禁城中太昊伏羲氏的巨大陵墓,号称“十门相照”,如果从飞机上俯视太昊陵,完全是一个八卦图的显示。
在这条线上,有几个有意思的“景象”:
1、柏抱檀。伏羲陵墓的西侧有两颗柏树共生一体,柏树树杈中间又长着一颗檀树,形成了罕见的柏抱檀现象,而且三棵树都活着。解说员说这棵树是1976年形成的,MAO主XI生前没有来过太昊陵,去世后灵魂来到了这里,请人祖爷保佑全国的老百姓都能吃饱穿暖,过上好日子。
2、长耳朵古柏。太昊陵陵前有一棵千年古柏,在树身上长出一只酷似人耳朵的“神耳”,传说是人祖爷的耳朵,能倾听民声心声,许愿很灵,因为只有一只,所以只进不出,每天都有大量的信男善女在耳朵边诉说心愿。
3、蓍草园。传说蓍草园是有仙气的,通常用来占卜算卦,全国只有山东曲阜、汤阴羑里城和太昊陵三处地方生长,离开这里就不能成活,即便成活也发生了变异,不再是真正的蓍草。伏羲曾用蓍草创下了先天的八卦。历代帝王每次派官员替自己朝拜伏羲,返回复命时都需要带回一束蓍草作为信物。
4、子孙窑。在太昊陵的二殿东北角青石台基上,有一个圆孔,被称为“子孙窑”,女性主要用手摸一摸这个“窑”,就可以多子多孙,子孙健康。据介绍,因为摸子孙窑的人太多,石头都被人摸穿,目前已经换的是第三块了。
5、泥泥狗。太昊陵的门口,会有商家售卖著名的“泥泥狗”,这是人们用土捏制的,是千百年来纪念人祖的一种方式。
我去过多次太昊陵,每次都能看到年龄不同的老百姓围着陵墓或喃喃耳语,或狂放大哭,或叫嚷呼喊,但不管是什么形式,都让我感觉得活生生的烟火气。从太昊陵让感觉得了庙会对于民众的精神生活的重要意义。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渐好,但对于精神世界的追求永远是不会停止的,而传统的民俗文化正是民族精神的载体,也是精神资源和我们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根基。
谁能解释一下太昊陵的来历
邢冰为你解答,希望对你有帮助:
太昊陵位于河南省淮阳县,传说是“人祖”伏羲氏即太昊定都和长眠的地方。陵墓位于淮阳县城以北的蔡河边。太昊陵包括太昊伏羲氏陵和为祭祀地而修建的陵庙,是我国著名的三陵——太昊陵,黄帝陵、大禹陵之一。原占地面积875亩,是一座气势磅薄、规模雄伟、殿图豪华的古代宫殿式建筑群。历来被称为“天下第一皇朝祖圣地。
据《陈州府志》记载:太昊陵在春秋时已有陵,汉以前有祠。唐太宗李世民于公元630年(贞观四年)颁诏“禁民刍牧”。公元954年(五代周世宗显德元年)禁民樵采耕犁。宋太祖赵匡胤于公元960年(建隆元年)置守陵户,诏示三年一祭,牲用太牢,造祭器。公元966年(乾德四年)诏立陵庙,置守陵户五,春秋祀以太牢,御书祝版;公元971年(开宝四年)又增守陵户二,以朱襄、昊英配祀。此后,陵与庙祀.日见崇隆并有御祭。元朝,祀事不修,庙貌渐毁,至元末已荡然无存.宋以前的建筑仅留下一块传为苏东坡的妹妹苏小妹巾书的墓碑。公元1370年(明洪武三年),朱元璋访求帝王陵寝,太昊陵首列第一,四年,驾幸陈(今淮阳),御制祝文致祭。八年,遣官行视陵寝。九年,复置守陵户。公元1448年(明英宗正统十三年),知州张志道奏立寝殿、廊庑、戟门、厨库、宰牲等房;公元1462年(天顺六年),复加修葺,立后殿、钟鼓楼、斋宿房,又作三清观;公元1470年(成化六年)增高钟鼓楼、彩绘殿宇;公元1576年(万历四年),输币三千金,又大修之;公元1745年(清乾隆十年),发帑银八千两,大为修葺。至此,内外城垣,规模宏大,殿宇巍峨,金碧辉煌,定成格局。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1949年成立了羲陵保管委员会,1962年、1963年先后被县、省公布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1980年建太昊陵文物保管所,1984年建太昊陵派出所,1985年建淮阳县博物馆,馆址设在太昊陵。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