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最早的指南针被称为什么名字
中国最早的指南针被称为司南战国时期,人们利用磁石的吸铁性和指极性制造的一种指示南方的器具。司南的形状像汤勺,底圆而平滑。可以在“地盘”上自由旋转。等它静止的时候,勺柄就会停止在指向南面的方向。因为司南必须配有底盘,所以后人又称之为“罗盘针”。司南就是罗盘的前身,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针。
特性
由于司南是用天然磁石磨制而成的,所以磁石的极向不易准确地确定,而且受震荡之后,磁性易失。又加上它体积较大,不易加工得小巧轻便。难于克服与地盘的摩擦力而正确指示方向,故未能广泛应用。
因此,司南的成品率很低,很难普及推广。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产的需要,促使人们制造出比司南更好的指向仪器。
二、中国最早的指南针是什么
指南针最早叫司南,据章鸿钊编著《古矿录》记载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的磁山一带。
司南是最早的磁性指向器。“司南”之称,始于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终止于唐代公元618年—公元907年。因为司南古义不断演化,使它与一系列的古代发明结下了不解之缘。
记载司南的最早的文献是鬼谷子所著的《鬼谷子》,其中写道:“郑人之取玉也,必载司南之车,为其不惑也。”从《鬼谷子》中的记载可以看出,郑人去“取玉”,必须要带上司南,就是为了避免方向的迷失。
扩展资料:
早期司南延申——磁勺:
磁勺是一种天然磁石琢成的勺形指向器,当它被发现的时候,其状取法北斗七星,名称则沿用“司南”。
东汉王充的《论衡·是应篇》说:“司南之勺,投之于地,其柢指南。”句中的“地”一般解释为“地盘”,也可能是“池”字误写。这句话应释为:勺状的司南,放在“地盘”上,或投入盛有适量液体的容器中,它的勺柄必然自动指向南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指南针
三、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是在哪个朝代制造出来的?
据《古矿录》记载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的磁山一带。指南针的前身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司南。
据1982年3月,《光明日报》报道:磁山(在今河北省邯郸市武安)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的发源地。据《古矿录》记载:《明史地理志》称:“磁州武安县西南有磁山,产磁铁石。”
又《明一统治》称:“磁州武安县西南有磁山,产磁铁石。”又《古矿录》记载:《明一统治》称:磁山,在县西南30里,土产矿石,州名取此。磁山,指南针的故乡。
扩展资料
司南被认为是中国古代辨别方向用的一种仪器,是早期的指南针的造型。而指南针与造纸术、火药和印刷术一起被誉为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其在科技史上有很高的地位。
司南由一把磁勺和一个铜制地盘构成。勺子由天然磁石琢磨而成,其勺柄对应磁石的南极。地盘造型体现“天圆地方”思想,由青铜制成。在中间圆形区域的外侧,刻有四维、八干、十二支,用来指代二十四个方位。
四维即乾(西北)、艮(东北)、巽(东南)、坤(西南);八干是十个天干中除戊、己之外的八个(戊、己落选不是因为长得土,以因为它们表示中央土);十二支即十二地支,其中“子”代表正北方。
最外侧的四边还刻有二十八宿,即东方苍龙七宿是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是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是奎、娄、胃、昴、毕、觜、参。
南方朱雀七宿是井、鬼、柳、星、张、翼、轸。似乎又指另二十四个方位(房、虚、昴、星对应东、南、西、北,所以少四个可指方位)。
铜盘中间的圆形区域被打磨得光滑如镜。使用时,将勺子置于铜盘中央区域,并使其转动。待转动停止时,勺柄指向的方位即正南方,勺口指向的方位为正北方——理论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司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指南针
四、世上最早的指南针叫什么
世上最早的指南针叫司南。
中国最早使用的指南工具,是战国时期的司南。它看上去就像个勺子,其实也就是大磁铁勺子!因为磁铁有磁性,一边指向南方,一边指向北方,司南上的勺子柄,就总是指向南方。
后来东汉的大科学家张衡利用机械原理和齿轮的传动作用,发明了指南车,张衡指南车是一种装有特殊的差速齿轮装置和指向器的单辕双轮车。
不仅解决了在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史方面的一道难题,而且维护了指南车在科学技术史上的重要地位,也进一步维护了中国古老灿烂文明的声誉。
扩展资料
天然磁石在强烈震动和高温时容易失去磁性,而司南与地盘接触的摩擦力又太大,所以指向效果并不很好。在司南之后,人们又进一步探索性能更稳定、携带更方便的磁性指向工具。
公元1044年左右,北宋曾公亮和丁度在他们的军事著作《武经总要》中提到了指南鱼。这是一种用人造磁钢片做成的鱼形指向标。
磁鱼是这样制造的:先用高温使铁片内部磁畴激活,置于地磁场中排序,再迅速冷却使磁畴的有序排列固定。这种方法很符合物理学规律,但所得磁性较弱。指南鱼浮在水上,可以自由转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司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