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刻舟求剑出自哪里

《刻舟求剑》出自 战国吕不韦的《吕氏春秋·察今》.

刻舟求剑

【发 音】 kè zhōu qiú jiàn

【解 释】 死守教条,比喻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

【出 处】 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用 法】 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示 例】 夏衍《解放思想团结前进》:“来考察我们过去用惯了的文艺理论,而不能~.”

【近义词】 守株待兔、墨守成规

【反义词】 看风使舵、见机行事

【典 故】 有个楚国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把佩带的剑掉进了江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用这样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二、成语“刻舟求剑”出自哪部著作?

刻舟求剑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出自《吕氏春秋·察今》[1]

该成语一般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变通的人。在句子中多作谓语、定语或状语,多含贬义[4]。

三、刻舟求剑出自哪里?

《刻舟求剑》出自 战国吕不韦的《吕氏春秋·察今》.

【解 释】 死守教条,比喻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

【出 处】 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出自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此书以道家思想为主干贯穿全书始终,融合各家学说。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一统后的意识形态。但后来执政的`秦始皇却选择了法家思想,使包括道家在内的诸子百家全部受挫。

《吕氏春秋》集先秦道家之大成,是秦道家的代表作,全书共分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吕氏春秋》作为十二纪、八览、六论,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思想为主体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兵农诸家学说而贯通完成的一部著作。但主要的宗旨属于道家 。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高诱说《吕氏春秋》“此书所尚,以道德为标的,以无为为纲纪” ,这说明最早的注释者早已点明《吕氏春秋》以道家为主导思想之特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