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己阅是什么意思
一、阅的释义:
1、看(文字):~览~报栏。此件已~。
2、检阅:~兵。
3、经历;经过:~历。试行已~三月。
4、姓。
二、阅的组词:
阅览 阅历 阅读 检阅
审阅 阅世 借阅 评阅
扩展资料
一、字源演化:
二、说文解字:
文言版《说文解字》:阅,具数於门中也。从门,说省声。
白话版《说文解字》:阅,将家庭功名尽数记载于大门的门板,以便浏览。字形采用“门”作边旁,采用省略了“言”的“说”作声旁。
三、相关组词:
1、阅世[yuè shì]
经历世事:~渐深。
2、借阅[jiè yuè]
借图书、资料等来阅读:~图书要如期归还。
3、评阅[píng yuè]
阅览并评定(试卷或作品):~作文。考卷已经~完毕。
4、阀阅[fá yuè]
指功绩和经历。《后汉书·章帝纪》:“或起畎亩,不系阀阅。” 也指记功的簿籍。
5、调阅[diào yuè]
提取案卷、文件等进行查阅:未经许可,不得~相关档案。
二、文电办理里 领导批示阅知 阅存 阅处 的含义
在文电办理实践中,领导批示阅知、阅存、阅处的一般含义:
阅知:是指该文件看来以后已经知道了。
阅存:是指该文件看来以后需要保存起来的。
阅处:是指该文件看来以后需要送交有关分管负责人或者职能部门办理的。
三、公文阅知,阅示,阅悉的区别.阅示和审示有什么区别
阅知,阅示,阅悉区别
1.层次不同
阅知是表示让阅览的人知道了解;阅悉是要让读的人熟悉,阅读更深一点;而阅示是让领导读完之后给出指示,程度更进一步。
2.主体不同
阅示是下级请求上级领导做批示,阅知与阅悉更倾向于同级。
阅示和审示的区别
1.程度不同
审示就是审查完毕后办理。阅示基本就是直接指示办理了,审示必须经过一个过程才能办理,如果不符合条件还不能办理。
2.使用场景不同
审示针对的事情更重要严肃,必须要审核上交的公文才能指示。阅示一般读完作出指示就行了。
扩展资料:
公务文书是法定机关与组织在公务活动中,按照特定的体式、经过一定的处理程序形成和使用的书面材料,又称公务文件。
我国公文有统一性的特点,它的格式、种类、行文规则、办理等都是全国统一的,一般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新的国家规范《党政机关公文格式》GB-T 9704-2012执行,此次修订于2012年7月1日正式生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公务文书
四、阅悉 什么意思
阅悉:是指该文件看了以后,需要送交有关分管负责人,或者职能部门办理的。
常出现在政府公文中,基本都是指已经看过了的含义,只是会涉及阅后的行动,是指示,还是通知其他部门,还是保存等情况不同,使用方法不同。但通常在实际办公中,并不是很在意这个词,因为文件上传下达是必须完成的。
1、在公文中,阅读完文件后,常用的还有以下几个词:
阅示:是指请上级部门或者相关领导阅览文件,并给予指示。
已阅:是指该文件看了以后,已经知道了。
阅存:是指该文件看了以后,需要保存起来的。
2、公文语言的社会性,所构成的公文语言体式,是具有特定作用、位置较为固定的常用事务性词汇。
它反映了公文的行文关系和工作程序,增强了公文语言的严密性。按位置不同和行文关系划分,公文用语包括:开端语、称谓语、经办语、引叙语、期请语、表态语、征询期复语、综合过渡语、结尾用语、专业术语、固定形式的介词结构等。
在使用过程中,应根据文种和内容的要求,正确使用。切忌生搬硬套,或混淆使用,以免引起歧义或影响语义效果。公文用语一般采用比较庄重的书面语言,而不用口语、儿化韵以及地方方言。
扩展资料:
“已阅”一词,是在现代汉语语境下,仍在使用的不多的一种古代汉语形态,历史悠久。
1、“已阅”一词,一般是君主在奏折中的“朱批”中,经常出现的“准”、“已阅”、“朕计定另”等专用词。比如清圣祖康熙的奏折朱批中,就用了很多的“知道了”、“已阅”等批复。
2、所以,“已阅”两字,是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时代中,中央集权、行政集权、政府集权等集权体制的典型用词。
3、因为权力的高度集中,作为统辖全国政务决策于一身的君主,需要等待他做出终极决策的东西太多,君主不可能件件批复,面对每天成百上千的奏折,也只有用一个永远没有结果,又永远有结果的,模凌两可的“已阅”来对付了。
4、即使到了近代,因为行政分权的模式仍与中国无缘,所以“已阅”两字也就传承给各地的官吏,一代一代继承下来。而词语本身,也因此成为了为数不多的,仍在使用的古汉语之一。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已阅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公文用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