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的元宵节的习俗习惯
农历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俗称“正月半”。松口过正月半的时间,一般定在十二、十三、十四,以十四那天过月半的为多,却无人定在十五,这与别地在十五过月半完全不同。 过正月半那天像过年一样,以三牲敬神祭祖,人来客往,吃丰盛的菜饭。松口人有闹元宵的风俗习惯。清代直至民国期间,在米圩坪搭花灯棚,举行闹花灯的盛会。看花灯的人摩肩接踵,十分热闹。凡添了男丁的家户,要在祖公厅供祭品祭祀祖宗,并悬挂花灯,以庆添丁之喜俗称“上灯”。元宵节晚上不少人还放孔明灯(相传为三国时的诸葛亮所发明)。李氏家庙曾放过用160张纱纸做的孔明灯,用特制油灯盏挂进孔明灯内,点燃充气使其升空。孔明灯放油盏的下边还挂电光炮、小鞭炮、火箭、烟花,升到高空时鞭炮、电光炮间隔隆响,火箭四射,烟花闪光吐艳,十分好看,热闹非常。各姓祖屋大门两旁还要挂上大灯笼照明,放烟花、火箭、鞭炮。新中国成立后,仍有过正月半闹元宵和升丁的传统习惯。但为防止放孔明灯引起火灾,故禁止放孔明灯。至于放烟花、火箭则指定到安全的地方燃放。1955年正月半,在中山公园北边牛角塘洛阳桥燃放烟架、火箭、烟花,观众站满了牛角塘的四周,一片欢腾热闹。
我想问一下梅州有哪些风俗习惯
1.春节习惯上称过年,是兴宁人最隆重的传统民俗节日,过年时出外工作的兴宁人都会回家过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五称为入年卦后,人们忙着筹备年食、年货和应时糕果,酿造富有富有客家特色的老酒,制作用糯米做的煎堆里或金团里(宁塘、宁中、宁新等几个镇称为油果里,用于办白事或做斋时才叫剪堆里)。农历十二月二十五兴宁人民十分注重取兆意,不可以骂人,不准讲不吉利的话。俗语谓:入年卦,就讲好话。正月初一。人们一清早(零时)就有三牲、果饼、香烛敬赵公元帅,大放鞭炮接财神,故除夕半夜有放鞭炮之俗。天一亮,族人齐集祠堂祭祖,仪式庄重。50年代以来,此俗已被逐步革除。祭祀仪式也比较简单,很少有一族同祭,而是各村各屋分别敬祭,大多有长者参加,青年人甚少知其仪式、内容。初二、初四是探亲访友日初三,俗称穷鬼日。这一天人们不外出作客。现旧俗已改,初三照常作客,且这天文娱、体育活动特别多。正月初五称出年卦,表示已过了年。俗语有云:年过初三四,各人打主意。2.赏灯赏灯为兴宁、五华部分地区特有传统节日,等同于元宵。时间从正月初八至正月十六不等,视各宗族各村情况而不同,正月十一、十二为最多。期间在赏灯节前有升灯(正月初五至初十)、节后有暖灯(正月十六至正月二十八)。客家民居兴宁的北边主要是山区,它的建筑以四角楼为主,村子成长方形,二层结构;因为地理关系,村子都傍山而建,一般也有水塘,旧是客家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经济,没有鱼塘的话,要吃鱼就困难了。据老人介绍,四角楼在修建的时候,花费极为惊人,特别是用于建墙和泥的浆水,用的全是糯米浆!由此建成的墙壁,极为坚固,一般铁钉都难于钉进。兴宁的客家民居,主要分为北山南水两大风格。南边近似水乡,以围龙屋为主,主体结构是围龙屋,屋前有个禾坪,主要是用于晒谷等农事及红白喜事,禾坪前是口水塘,用于养鱼、洗衣和防火,夏天的时候,它就成了孩子们嬉水的乐园。大多数村子的前边都有一条用于农田灌溉的小河,小河里有鱼有虾。屋后有属于私人所有的茂密的竹林,竹林子里住着各种各样的小鸟,与人们和平相处。人民环境客家,是历史上从黄河流域渐次南迁,后大部分聚居于闽、粤、赣边境,操客家方言,有着相似民俗文化的一支汉族民系。兴宁现境域,古为百越诸族居地。秦汉以降,中原汉族渐次南迁,与当地原居民融合。据本次中国百县市国情调查,兴宁现在的居民,绝大部分是宋元明时期历经辗转迁徙定居于此的中原移民的后裔。千百年来,兴宁客家先民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披荆斩棘,艰苦创业,繁衍生息,在客居地的漫长岁月里,将中原文化与岭南古文化熔于一炉,创造了灿烂的地方文化,融铸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客家精神,孕育出众多的著名客家代表人物。
更多关于梅州有哪些风俗习惯,进入:查看更多内容
客家添丁起灯风俗
客家添丁起灯风俗
客家添丁起灯风俗,其实在不同的地区是存在一定的文化差异的,有的风俗习惯已经存在几千年的历史,也是一种传统的文化传承,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说法,以下了解客家添丁起灯风俗。
客家添丁起灯风俗1
“丁”在《辞海》里的释义是:人口,男称丁女称口。在客家人的口音里,灯与丁谐音。所以在我们梅州客家地区"添丁、响丁、赏丁",其实就是"添灯、响灯、赏灯",而且虽讲法不同,其节日活动的意义却是大同小异。
源于中原的花灯,在我们客家人庆贺新生儿诞生中,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
一是代表光明的发扬;
二是灯火蕴涵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之意;
三是灯成了人丁的象征物。
赏丁又叫“上灯”,是一种鲜为人知的客家民俗。客家上灯习俗流传的族群、区域很广,它以“添丁”为中心,以“灯”的形式而展开的祭祖、慰祖活动。上灯就明显带有上丁、添丁的意思。
因而在客家宗族社会里,凡是男孩出生都要举行上灯仪式,也即上丁、添丁,祭祀祖先并报告祖先族中又添新丁了,祈求列祖列宗保佑孩子健康成长。
“上灯”(“上”读爽、赏,是“挂起”之意),因客家方言“上”同“丧”,所以客家人为避讳,“上灯”又称“添灯、升灯、吊灯”,是客家民间风俗。
每年,凡本姓本族有“添丁”(即生有男孩)者,必须在祖祠上厅挂上一盏新灯笼(谐“新丁”)。“上灯”的日期最早为正月初七,最迟为正月二十一,但多为正月十五前后一两天。
“添灯”意为向祖宗汇报,某家添了新丁。“上灯”时要办“三牲”、酒果敬祖公及天地神明,讲究的还“办上灯酒”请亲友团聚、祝贺。
在客家宗族社会,凡是男孩都要举行“上灯”仪式,一生只有一次。“上灯”者年龄不分大小,刚诞下不久的男孩当年升丁叫“添新丁”,年龄比较大的,因多种原因没有举行此种仪式的,来年再升丁的叫“顿丁”、“添老丁”。因此,“上灯”实是各姓各族为当年新添男孩而举行的庆祝活动。
在梅州地区,各地的上灯形式又有所不同:
兴 宁响 丁 节
其中以兴宁的正月半响丁节活动较为隆重热烈和持久,时间从正月初七至廿一;兴宁响丁节,内容较为丰富,比春节还要热闹。
节前当地族人须定做“花灯”,然后派人到县城或圩镇去请“花灯”,敲锣打鼓把“花灯”抬回来,悬吊在祖屋上厅栋梁下面。赏灯节全屋张灯结彩,家家户户都有亲朋好友到来,敲锣打鼓、大办筵席、舞龙舞狮,燃放烟花炮竹,有的“烧烟火”、放“孔明灯”,举行火炬流行(又称“火把节”)。添了新丁的人家,则在祖屋厅堂摆酒猜码(猜拳),猜码的人起句须要先念“添丁呀发财”的吉祥话,使参加灯会的人尽兴而归。
响丁节过后,即正月十五以后,族人还有一次“暖灯”活动,即将花灯用火烧去,清除祖堂中的摆设。人们不喜欢用不吉利的“火烧”字眼,称其为暖化了的“暖灯”。
这次比较简单,主持人烧过香烛冥帛,谢过列祖列宗及各路神仙后,把悬挂在中堂的花灯放下,把花灯上好看的剪纸“人公袛”取下,送给新丁户的新丁们作玩具留念。剩下的花灯上的竹框竹架抬到祖屋门口的禾坪上用火暖化了,人们称其为“暖灯”。暖灯后,表示春节过完了。
丰 顺 烧 火 龙
其次是梅州丰顺烧火龙:
每年的正月十五这一天,丰顺埔寨都会上演一场隆重又火热的祈福活动,那就是“烧火龙”。
埔寨火龙从清朝1740沿袭至今已有276年之久,为中国特具一格的客家民间艺术之花。只要你亲临过现场就会知道,届时整个广场火雨纷纷,星落遍地;一条长龙在火雨中逡巡游走,那精彩场面令人叹为观止。
五华下坝迎灯节
三是五华下坝正月半的迎灯节:
五华县河东镇下坝元宵迎灯节,作为当地最热闹、最有代表性的民俗活动之一,经过500多年的传承和发展,下坝迎灯愈来愈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下坝迎灯闹元宵规模宏大,每年吸引了县城和周边乡镇各地群众前来观看,还引来世界各国的部分侨胞前来寻根祭祖
客家添丁起灯风俗2
客家“上灯”风俗,你知道吗?
客家文化博大精深,璀璨夺目。有一种鲜为人知的客家民俗——“上灯”。客家上灯习俗流传的族群、区域很广,它以“添丁”为中心,以“灯”的形式而展开的祭祖、慰祖活动。又称“赏灯”“升灯”。
“上灯”的由来
在客家,“灯”是方言“丁”的谐音,又是光明、希望、灯火燎原、生生不息的象征。客家人从中原祖地一路披荆斩棘,最后落户在现闽粤赣三地交汇地区,其独特的生活经历,使客家人形成了族群团结,共同御敌的生存需要,由此产生的客家人尊祖念恩的传统,借“灯”庆祝“添丁”。
"上灯“即添丁
在客家宗族社会,凡是男孩都要举行“上灯”仪式,一生只有一次。“上灯”者年龄不分大小,刚诞下不久的男孩叫“升新丁”,年龄比较大的,因多种原因没有举行此种仪式的叫“升老丁”。因此,“上灯”实是各姓各族为当年新添男孩而举行的庆祝活动。
"上灯”的时间
每年,凡本姓本族有“添丁”(即生有男孩)者,必须在祖祠上厅挂上一盏新灯笼(谐“新丁”)。“上灯”的日期最早为正月初九,最迟为正月十九,但多为正月十五前后一两天。“上灯”意为向祖宗汇报,某家添了新丁。
"上灯"的形式
“上灯”时要办“三牲”,酒果敬祖公及天地神明,讲究的还办“上灯酒”请亲友团聚、祝贺。此俗在客家聚集地区,其礼节更繁,而且有所演变,他们在“上灯”后,中间还要“暖灯”(是“上灯”过程中的一项活动,不能说是“暖灯节”)。最后才“敬祖谢天地”,非常隆重热烈,有“一家添丁,全村庆贺”之气氛。
“上灯”习俗的改变
生了儿子的客家人在来年的元宵节这天就要在自家祠堂里上灯,即挂上一盏精美的灯笼,然后请村里有尊严的老人,抱一下男孩,并把他的名字正式写进族谱里,男孩就正式成为了这个家族的一员,之后摆下酒席,宴请全村的男丁前来喝酒。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现在很多生女儿的也闹灯,女儿也进入族谱。
客家上灯习俗历史悠久,有的几百年,有的上千年,这种习俗现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深刻地体现了客家人的优秀文化继承意识。
客家添丁起灯风俗3
客家人的“上灯”习俗,和宗族一起分享人丁兴旺的欢喜
正月十四,元宵节前,又到了家乡一年一度的“上灯”时节。“上灯”是客家文化中非常特别的一道风景线,今天看来,依然是一个很有意义的传统民俗。我的家乡在梅州平远,上灯时间在每年正月十四上午。本文结合新鲜出炉的照片和视频,讲讲这个风俗。
1、何为“上灯”
“灯”者,“丁”也,两者在客家话中谐音相通。在我国古代男尊女卑的社会里,生男子为添"丁",生女儿只是添"人口",因此传统的“上灯”是为了表达庆祝家族新添男丁、念祖恩谢天地、祈福新丁光宗耀祖等情感,也表达了希望宗族人丁兴旺、薪火相传之意。
梅州兴宁的上灯仪式
上灯的时候要把花灯挂上家族祖屋和自家房屋上堂的房梁上,以庆祝添丁,所以顾名思义曰“上灯”,也可叫“升灯”。上灯之后,新丁的名字就可以正式载入家族族谱了。
不同地区上灯时间略有不同,有的为正月初六至初十(如广东鹤山),有的为正月初九至十九(如广东梅州),有的为正月初十至十六(如广西岑溪),多数为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
有些人容易混淆上灯节日与元宵节。其实元宵节始于汉朝,汉文帝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由此而来。自古以来元宵节并无庆祝添丁这个内容。上灯与元宵节在主题、内涵、程序等方面都不同,不能混为一谈。也有学者推测上灯是元宵节的派生物,实情如何则见仁见智了。
现在,上灯风俗主要流行于我国广东、广西、江西、福建等地区,特别是客家人聚居地大本营或一些纯汉族地区如广东的`梅州、兴宁、河源、鹤山及广西的岑溪、藤县、容县、富川、桂平等地区。不过,上灯风俗并非客家独有,广东潮汕、湛江等非客家汉族群体也有上灯风俗。客家与非客家的上灯风俗活动形式、程序上大同小异,其主题、内涵、意义本质上没什么差别。
2、怎样 “上灯”?
上灯过程大概有如下步骤。一是前期准备工作。村里的议事小组商讨上灯的议程、做好分工,选好主持司仪等各个环节的负责人员,村里的锣鼓狮舞队要提前排练
二是祭祖升灯。当日一早全村上一年添了新丁的家庭全部在祖公屋集中,供奉三牲酒水礼品。由家族长者主持,一起烧香燃烛祭祖,将花灯升上祖公屋上堂的“丁子梁”上。新丁们则由长辈抱着向祖宗牌位鞠躬作揖敬香;期间伴以锣鼓狮舞,鞭炮齐鸣,热闹非凡;祖屋上灯完毕后,回到自家房屋也要祭祖宗升花灯,也有的地区只上一个花灯。升灯过程有时候持续到当天下午。
三是庆贺活动。当天晚上,各个上灯人家摆下宴席,一家添丁,四面八方的亲朋好友都前来贺喜,共济一堂,向添丁家庭表达美好的祝福。席间还会有猜拳、烟花、狮舞等节目。
各地的上灯过程在细节上略有不同,有的上灯之后,还要择日再下灯,把花灯从祖屋请回家里;有的还有“暖灯”、“游灯”等程序;也有的地区更加隆重,程序更复杂一些,但大体上就是如此了。
3、为何“上灯”?
上灯风俗最早起源于何时已很难考证,有学者认为始于客家人史上第一次南迁之时(秦始皇时期),也有学者认为始于汉朝,然而无论是始于秦亦或汉,“上灯”这盏“灯”均已迄今一、两千年。世间万事万物的存在都有其存在的道理,何况存在了千年。
有人认为客家上灯风俗体现了一种重男轻女的落后思想,其实今天的人们不妨以更加客观的心态来看待这个问题。我们翻开人类漫长的历史画卷,可以发现自古以来邦国之间的战争杀戮、你抢我夺以及黎明百姓颠沛流离、辗转逃难的历史几乎没有停歇。客家人来源于我国古代中原汉族,史上众所周知客家民系两千多年来的六次大迁移,是一部躲避战乱、避免亡国灭族灭种的逃难史。长年漂泊,日久客乡为家乡,何其凄苦艰辛!
在使用大刀长矛弓箭的冷兵器时代,生产力落后,七尺男儿的优势自然远远大于纤纤弱女。女子能成为花木兰将军的毕竟是少之又少,即使是征兵打仗,朝廷也是只抓男丁,不会来抓女子。如此看来,在古代落后社会条件下,只有男丁兴旺才能宗族兴旺、国家兴旺,重男轻女现象事实上成为了古代社会客观的、无可奈何的选择。可以说,上灯风俗是古代汉族人们崇尚男丁意识的自然觉醒。
还有人认为上灯风俗有点像羊群效应,或者说从众效应。仔细推敲一番则不然,上灯风俗其实有着独特的内在动因。每一次的“上灯”,都等于给人们上了一堂深刻的添丁思想教育课。
上了灯的人们自然欢天喜地,受到添丁的精神激励之后在潜意识中就有了“再接再厉”的欲望。尚未上灯的人们则会有一种深深的渴望,期待着哪一年我家也要上灯
特别是对于深受传统文化教育、尊崇孝道、敬祖念祖的汉族人们,上灯简直就是祖宗下达的一道任务令。这样就形成了“上灯”源源不绝的原动力,也正因为有了这种原动力的驱使,才让古代汉族人们得到更好的繁衍生息、血脉流传。
由此可见,上灯风俗是人类繁衍历史上充满了智慧的一个民俗设计,我们不得不感恩佩服发明创造了上灯风俗的祖先们!联想到当今,我国逐渐显现计划生育政策之痛,出现了人口出生率下降、老龄化、失独、育龄青年生育意愿不足等一系列严峻问题。上灯,或许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有着更加积极的现实意义。
5“上灯”新义
今天,不少客家地区的上灯风俗都已经向文化部门申报并获批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广东的梅州、鹤山、惠州等地。既然客家上灯被评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是说明其古老,才能称之为“遗产”;二是说明其属于一种文化现象,具有文化传承价值;三是说明其需要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不能墨守成规,一成不变。
新时期的“上灯”风俗也应与时俱进。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文明程度的不断提升,世界绝大多数地区早就实现了男女平等。女子在国家、社会、家庭中发挥着完全不亚于甚至超越男子的重要作用,因此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思想早就丢进了历史的故纸堆。
今时今日,男儿是丁,女儿也是丁;男女均为己出,理应一视同仁。因此上灯风俗也应相应调整,不应再落入男女性别窠臼。男女平等上灯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平等,真正的平等更应该从生育观念上就开始坚持男女平等,继而在培养、教育等方面都能平等对待。生育观念的平等也有助于改善或消除社会上片面追求生男丁所带来的一些不良社会现象。
据悉现在部分客家地区已实现男女平等上灯,女儿名字也能记载入族谱,这应该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好现象。
“赏灯节”是什么节日
赏灯,按字面理解为观赏灯,中文汉语:赏灯,客家话:响丁,在广东省梅州兴宁市及周边地区,赏灯是一个节日。赏灯每个家族有些不同,根据各自祖先留下的,同一个姓氏的家族一般都是在同一天过节,但不同姓氏的家族也会在同一天过,在兴宁一个围龙屋就代表着一个大家族。赏灯从正月初九开始到正月十七,最多家族集中在正月十二 ,十三和十四这几天。 兴宁的响丁(花灯)习俗由元宵佳节的花灯演变而来,是我国传统农耕时代的文化遗产。兴宁花灯起于元代,盛行于明,清,历经600多年,世代相传。兴宁花灯寓意美好,寄托着兴宁客家人一年风调雨顺,四季平安,五谷丰登,人丁兴旺及家业发达的善良愿望。
由于兴宁的客家先民初到兴宁时人口较少,客家人势单力薄,产生了多生男丁的愿望。响丁是庆祝添丁。同村同姓在老祖屋迎新花灯(丁)、升花灯(丁)的活动。[3]
如果上一年家族中有一个家庭生了男孩,那这个家族可就热闹了。响丁当天生了男孩的这个家庭,就会请来自已亲朋好友前来祝贺。亲朋好友会送上烟花鞭竹,送上的烟花鞭竹越大越好,越多越好。这代表了这个家庭的财富象征,等到天黑以后,整个家族的人会齐齐移步回到老家(围龙屋)进行庆贺,大放烟火爆竹,人声鼎沸,喜气洋洋。响丁当天也有当地人将其称为是男孩节,因为赏灯诞生的原因,更多像是为男孩设计的。而在家族的庆祝宴席上,在过去女性是不可上座的,只有男性的族人方可入座。不过近年来由于计划生育和传统观念的改变原因,有些人只生一胎,有些比较有钱的人家生了女孩也照样响丁。客家传统思想在这方面已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不管生男生女,大多数族人都会愿意为其庆贺。
响丁这天兴宁人们对舞狮的不太受欢迎,因为狮子代表了女孩,大家都想多生男孩,所以赏灯这天舞狮的一般都很少,即使围龙屋下来了舞狮,红包也很少,少得可怜。
响丁当天有些地方会请“花灯”,接花灯特别热闹,接花灯时必定有男童在前面领路,人们抬着用纸做的花灯,从后门走出 围龙屋,然后在周围方圆10公里以内绕一大圈后,在从正门回到围龙屋,一路上,一直会有2条龙灯跟着, 一边放鞭爆,连续不停在放,一直放到回到围龙屋,把花灯挂起来为止。
满意请采纳谢谢
兴宁赏灯的习俗是怎么来的,习俗的意义以又是什么?
兴宁赏灯的习俗缘自明朝的元宵花灯(南京夫子庙花灯节),客家人保留了传统的上灯暖灯等,其中上灯在客家地区都是基本风俗,但兴宁的上灯(初九到十五)最为热闹,初七就有接花灯的了,兴宁龙田暖灯有到二十外的,整个灯节有半个月久。
升灯的时候是最为热闹,锣鼓喧天,舞龙舞狮,烟花爆竹齐鸣。到了晚上放孔明灯猜马喝老酒放烟花爆竹。
其中河源连平和兴宁的花灯最为漂亮。简单点来说就是明朝要求百姓正月十五前把灯升上,十五过后把灯放下来,这就是上灯和暖灯,上灯兴宁最热闹,暖灯要数连平热闹。
兴宁人习惯上称元宵节为“赏灯”,其日期一般是正月初九到十六,各村各屋自定,以十一、十二最为集中。兴宁对“赏灯”的重视程度更甚于“过年”,可以说是“赏灯”大“过年”。
客家人初次迁来兴宁时,人数很少,势单力薄,因而产生了多生男丁的心理。丁与灯同音,生了男丁的人家,便在元宵赏灯时,举办筵席,邀请亲友前来庆祝。
因此赏灯就有了双重意义,一是观赏灯色,一是庆祝添丁。若干年后,人口多了,难免有好几家人都添了男丁,如果都正月十五这一天赏灯(丁),则彼此都走不开去对方家里庆贺,这就有了矛盾。为了解决这个矛盾,便把赏灯节日分开了。
扩展资料:
兴宁的元宵赏灯习俗历史久远。长期来,以落基祖定居兴宁始,便以姓氏人口繁衍流布别地,而同时把元宵赏灯之俗带进了当地,形成代代承袭相传、永不溟灭的兴宁客家重要传统节日之一。
元宵赏灯,从每年的农历正月初八日一直延续至十五日,加上"暖灯",共历时9天。在这段时间里,天天都有赏灯活动,而初十至十四日为最盛,异彩纷呈、高潮迭起。
南宋末(1127-1279)兴建,远近闻名的兴宁宁新镇东风村九厅十八井罗氏大围屋,现有80多户,250多人(不包括外迁户),年均添新丁(男孩)2-3个,最多时13个(建国前)。以罗氏祖小九公娶9妻,生18子得名九厅十八井。
堂号"宗睦堂"。以其祖公灵验,主世代繁荣昌盛,道德风范好,没有发生过刑事犯罪案件,而得到世代子孙之敬仰和社会之好评。每年农历正月十三日的传统元宵节,亲朋盈门,大操大办,影响波及四邻。
为使活动行之有序,善始善终,世代坚持以当年生第一个男孩的新丁户为丁首,在屋长监督下(清光绪年间长者罗玉堂热心圣事,乐此不疲,得屋中伯叔称赞和怀念,是其一)领衔组织众新丁户发动全屋群众;
在节前做好公共和家庭清洁卫生工作,布置厅堂,定灯请灯及节间应酬龙狮队,购买和燃放烟花爆竹,制作与升放孔明灯,安排猜拳猜码手,配足老酒瓶果招待他们,以及做好暖灯日对花灯的处理等等。其活动费由新丁户平摊。
如遇丁少或丁户经济困难时,则发动全屋群众捐助解决。虽费神劳碌花钱,仍在所不辞,一律承受。解放后,一改旧规,以赏灯委员会代替丁首行事。在每年的除夕,屋长主持召开户主会,民选公正厚道的长者和热心公益的中青年7人,组成赏灯委员会。
主任罗佛清、副主任罗俊钦主持工作全过程。其职能与丁首制时基本相同,相异处是筹资方式改为多向本屋富有人家捐助,不足部份,适当向新丁户和群众领取,这样,大大地减轻了新丁户的经济压力。在财务收支安排上,做到民主理财,当年收入当年开销,不留余额,节后公布,取信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