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这首民谣的全部内容是什么?
意思就是说在陕西的榆林市有米脂县和绥德县这么两个县城,米脂有貂蝉,绥德有吕布,前者盛产美女(陕北方言“婆姨”即为“女子”之意),而后者则好汉辈出(“汉”即“汉子”),后来就流传下这句民谣。意思就是,娶妻要娶米脂的姑娘。嫁人要选绥德的汉子。
二、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清涧的石板瓦窑堡的炭,后面是什么?
完整的应该是:“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清涧的石板,瓦窑堡的炭,想吃糠果走横山。”
“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清涧的石板,瓦窑堡的炭,四十里铺的羊肉面。”
北陕西人的第一句话是:水貂蝉是米脂,吕布是绥德的。绥德的汉族,米脂的姑姑,怎么长得好?它把一个人描述成,意思是鼻梁高,皮肤双,眼睛大,从头到脚都找不到毛病。
清涧石板窑堡的木炭,“奇怪!只有青剑溪滨江青石板块可以逐层开放,只是为了新窑檐。在陕西北部,“木炭”指的是煤。
扩展资料:
这是一首来自陕北的民歌。完整应该是:“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清涧的石板,瓦窑堡的炭,想吃糠果走横山。”“米脂婆姨绥德汉,清涧石板,瓦窑堡炭,40里店羊面。”“米胖大妈绒面汗,不用问不用看。”年轻人飞快地跑开,请求杀死他的妻子。石狮不能从大门进入。一个比另一个好。
这四个以文化产品闻名的县,除了子龙以外,都属于陕北最北端的榆林地区,也就是现在的榆林市。在那个时候,靠近北方的毛乌素沙漠太穷了,但是现在他们不同了。他们从黄土高原获得了煤炭和石油,那里的人们很快就变得富有起来。
第一句是人文,后者是物产。《清溪板岩窑堡炭》,怪哩!只有青涧河上的青石才能一层一层地翻开,才得以新窑上的窑檐。在陕北,“炭”指的是煤。1935年底,中国共产党在华阜召开了一次重要会议,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毛泽东做了一个报告,瓦多宝因此而闻名于世。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陕北
三、“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清涧的石板瓦窑堡的炭”,有什么典故?
这是陕北的民谣。完整的应该是:“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清涧的石板,瓦窑堡的炭,想吃糠果走横山。”“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清涧的石板,瓦窑堡的炭,四十里铺的羊面。”“米脂婆姨绥德汉,不用打问不用看。小伙子跑马一溜风,讨上米脂婆姨乐死人。石狮子守门钻不进猫,绥德汉一个比一个好。”
古代汉语保留最多的地方,一定是在闭塞偏远的乡间。那里农民的习语,承自祖先。像陕北,几千年来交通阻隔、闭塞,极少有外来文化的入侵,很难学会各个朝代的官方语言,因此许多一两千年前的,甚至更久远的生产生活日常词汇、语义,也就停滞在了这个“圣人布道此处偏遗漏”的陕北,在农民的口语当中,使用至今。
陕北人对头一句的注释:貂蝉是米脂的,吕布是绥德的。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怎样算长得好呢?形容人长得好是“棱棱鼻子老花眼,浑身上下没拨弹”,意思是高鼻梁双皮大眼,从头到脚挑不出毛病。笔者下乡时,乡亲们补充说,北京中央警卫团和仪仗部队都从咱绥德拔兵哩!给陕北人挣足面子。
头一句算人文,后一句就是物产了。“清涧的石板瓦窑堡的炭”,怪哩!只有清涧溪河边的青石板可一层层揭开,正好给新窑上窑檐。陕北话“炭”指煤。1935年底,瓦窑堡召开共产党的重要会议,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毛泽东做了报告,瓦窑堡因此名垂史册。